走向智慧之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走向智慧之道

■黄芳

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的“我”,一个是静看行走的“我”。后者是审视,是反思,是把持。读书的光阴,就是后“我”的在场。多年来,我在读书中读自己、读教育、读人生,逐渐走向智慧之道。

父母读书不多,小时候家里也没有藏书。直到上了初中,我知道街上有个图书馆,里面有很多语文老师讲到的名著,于是每逢周末、寒暑假,就会骑着自行车去借书看。上了师范,晚自习时,我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我还经常去书报亭买《读者》一类的杂志,这些杂志是我人生最初的“精神导师”。

工作以后的很多年,没有人指引我读书,学校也没有读书会,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没有概念。主要还是学习泛经验的东西,读得最多的是教育学方面的期刊,寻找实践的模仿样板。偶尔也会读一些教育学经典,但基本是为写而读。想用理论给自己的行动“化点妆”,使“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这样的读当然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理解也基本就是囫囵吞枣。

自2007年起,我开始担任课题主要负责人,在课题引导下进行比较系统、专业的阅读。我围绕“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人本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元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新人文主义观下的小学融合课程开发研究”等阅读了大量关于教材研究、元认知、新人文主义等方面的书籍。

2007年,我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读到了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时任校长储建明写的《文化向往》,那“向往着的追求和憧憬着的热忱”,那“读书人的清醒头脑和举步的勇气”,那“深存于内心世界的信仰特质”,还有那“大手笔的课堂文化互动实验”……都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当一名教师,第一位是学养,第二位是技能技巧。由书中的“45岁以上现象”,我写下读后感《劲头与尽头》,呼吁重视教师成长:一个教师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终身提高,要多给教师“劲头”,少给教师“尽头”……这篇读后感意外地发表了。储校长知道后,特意来信鼓励,令我深受鼓舞。

2015年,我和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的佟宁副院长一起外出学习,回家途中,我习惯性地拿起书来读,看见坐在后侧方的佟院长一直在笔记本上写字,汽车一路颠簸依然一路写,忍不住好奇地问,原来,佟院长正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能这样读书。我后来关注佟院长的微信,跟随她的推荐,阅读克里希那穆提、雅斯贝尔斯的经典书籍。

此外,我还读过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赵宪宇的《教育的痛和痒》等专著,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也一直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他的建议我至今仍牢记于心:老师们要读一类书,要将所读之书读成一条线。读深了,哪怕是一个字也能浮想联翩,生出思想,生长智慧。

储校长、佟院长、赵院长等都是我的读书导师,默默跟随他们,我读到了课程意义,读到了文化要义,读到了智慧之道,读到了人生光亮。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只有知道如何去读,才可能真正读好。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自然无法阅读。第二种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好读书却读不懂。读书要入脑入心,思考、鉴别、吸纳、创造,科学阅读方能保持心智活力、助推专业成长。我们要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走向主题阅读,要从“点状”地读走向“整体”地读。

2019年,我在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遇见了李淑英校长,她一直清晰地强调要建立“与教育实践故事、教学具体案例链接”的阅读思考方式。自2020年以来,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新增学科课题或学科基地14项,我们将教师读书行动落实到“学科项目”建设中,教师读书的方式有了真正质的变化,各学科组逐步呈现学习型组织特征。

2020年,我有幸入选首期“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围绕教学主张“正本开元”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逐渐形成可操作的实践样态和实践策略,努力学以致用。我阅读了很多人文类、科学类书籍,主要来源于专家讲座和导师推荐,并记录了4本学习笔记。4年的学习,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教育,懂得学习是为了做更称职的良师。4年的学习,是科学求真的过程,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近年来,结合培训、实践与读书,我逐渐梳理出“科学读书:从点状思维走向整体思维”的理念,整体推进深度阅读、科学实践和专业思考。学习不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富有意义的心理表征过程。学习个体要努力完成个人经验的更新,进一步改进实践,就需要基于真实的教学场景进行自我学习。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为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因此,我倡导这样做阅读笔记以更好地链接“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摘——摘录关键论述;述——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一个引起我思考的观点,即找到触动点;联——即关联,结合上面的观点,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化——转化为接下来的行动与改变。这样的读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和专业需求,从而获得对教育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也努力带着工作室老师读书,鼓励老师们结合主题进行研究性阅读、专业性思考、变革性实践。很多老师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由衷感到高兴。

今天,当我翻看20多年来的读书笔记,看见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成长。曾经写得很丰满、很美丽,很多理论被敲进了电脑,写进了文章,但真的理解了吗?真的践行了吗?真的改变了吗?如今,更多的读书笔记呈现了“与教育实践故事、教学具体案例链接”的深度思考,并一点点地融入了实践的土壤中。读书,是为了看见更多活泼泼的生长,而不仅仅是文字。

教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就是走向智慧之道。教师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智力生活和精神成长,更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努力做学生“为学”的榜样,引导学生热爱读书、智慧读书。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习,为做更称职的良师。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