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尹国东扎根偏远乡村31年,用爱与智慧办学治校、温暖师生——
为乡村娃撑起一片蔚蓝天空
■本报记者 李享
“扎根偏远乡村31年,坚守教育初心,执着学校教改。校为家,生如子。不畏艰难,不惧风雨,不断创造农村教育新奇迹、新高度!”这是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尹国东获评首届“泰兴大先生”时的颁奖词,也是他30余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逆行守望,一片丹心照桑田
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地处泰兴市东北角,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留不住、学生往城里跑,是这所乡村学校曾经的痛点。面对如此窘境,尹国东3次放弃进城发展的机会,毅然选择坚守在农村,致力打造乡村教育的“理想模样”,为乡村娃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在他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深知教育是乡村孩子的唯一出路。我愿为家乡的孩子点亮心灯,助力他们逐梦远行。”
万事开头难,要想让学校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更是难上加难。但面对重重困难,尹国东丝毫没有畏惧,“我就信一句话——没有借口,只有行动。”校园环境差,身为校长的他就带头打扫楼道、捡拾垃圾、冲掏厕所。“这一幕幕情景触动了全校师生,教师们增强了责任感,孩子们也开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该校副校长尹小军说。
尹国东坐得住,也走得勤。他经常连续坐班听课,一听就是三四节,每学期都至少写满4本厚厚的听课笔记。他每天在校园常规巡课、督查,不知不觉就走了几万步,总是名列微信运动排行榜首位……“尹校长的敬业精神在学校是有目共睹的,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感染了教师,教师们凝聚力更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该校教师鲍怡燕说。
一天天坚持,一点点转变,在尹国东带领下,这所农村初中终于实现了精彩蝶变。近5年来,古溪初中的中考成绩一直稳居泰兴市36所初中前列,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连续获得一等奖。该校也成为泰兴农村初中的一面旗帜、泰州教育的一张名片。这几年,学校周边原本计划到城里上学的孩子,现在都选择留在古溪就读;省内外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也慕名而来,深入调研了解“古中现象”。
情系学子,大爱无疆润幼苗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充满希望的幼苗,平时工作中,我们要以心换心,尊重学生人格。”尹国东对全校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的办公桌上,学生花名册每个姓名后面都有长长的备注。尹国东说:“这是我与学生多次交流后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它能够让我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一次,在校园巡察时,尹国东发现学生小董欺负同学,他就在心里想:“绝不能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后,只要一有空,尹国东就找小董谈心,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引导他调整情绪、矫正行为。在尹国东的耐心引领下,小董逐渐融入了班级大家庭,变得友善、宽容,学习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毕业后,小董给尹国东寄来贺卡,上面写道:“尹校长,是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您的包容和爱指引我成长……”
学生小顾年幼时遭遇家庭变故,得知他的情况后,尹国东主动与小顾结成帮扶对子并紧紧握住小顾的手郑重地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孩子,我们一起勇敢向前!”此后,尹国东不但无偿资助小顾的全部开销,还让他和自己同吃同住,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引导他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
尹国东用爱心和耐心引导行为偏差的孩子走上正轨,用陪伴和呵护帮助遭遇困境的学生完成学业,用真情与大爱温暖着每个孩子的心。
尹国东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解决农村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问题,必须借助更多的资源。作为泰州市人大代表,他牵头成立“聚溪育禾”人大代表工作室,奔走呼吁,多方筹款,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得到资助与关爱。
深耕教苑,智慧之花满园香
“我深知,一所学校寄托着一方百姓的期盼。”在尹国东看来,教书育人是他的第一职责,提升办学质量与品位是他的神圣使命。
“人人可成才,个个能出彩”是尹国东的口头禅。自任校长以来,他潜心教研,不断探索课改奥秘,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对学困生确保“三个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活动板演优先、面批辅导优先,从最后一名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积极打造“学生先学—小组合学—教师导学—当堂训练”的“三学一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全面施行教师坐班制、推门听课制、一课“三辩”教研制,要求教师做到每天堂堂清,学生问题不过夜。他自主创设“自学—讨论—质疑—自结”课堂教学模式,在省内外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尹校长上课和讲座很有意思,视野开阔又妙趣横生,每次听他的课就像享用了一次‘精神大餐’,让人久久难忘。”该校学生鲍泽萌说。
为提高作业质量,提升育人成效,尹国东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针对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行作业改革,遵循“控制总量,类型丰富,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和思路,形成了“双向设计、难度适宜、形式多样”的开放性作业设计模式,做到了“轻负高效”,让“双减”真正落地。
在尹国东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面家长送的锦旗——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他告诉记者:“这不是为了感受赞扬和荣光,而是为了时时刻刻不忘百姓的鞭策和期盼。办人民满意的农村一流学校、办高质量有品位的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