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王华:在乡村践行教育家精神
编者按 自2020年以来,“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作为我省基础教育领域最高层次人才项目,接续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导向作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受省教育厅委托承担“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将其作为全院的“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先后参培的4期约200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在迅速成长。本报从本期开始,遴选部分优秀培养对象在“教育视野”专版刊发他们的故事,展示他们在师德上领航,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指向,以教育情怀、专业建设成就学生、影响社会的动人事迹;在教研上领航,以前瞻的教育理念、敏锐的专业眼光以及科学的方法,扎根课堂、深耕教学、创生成果,影响辐射带动各地教师,为教育教学改革破解难题的突出业绩;在实践上领航,以勇于创新的专业勇气、精深厚重的教学功底、扎实丰硕的教学成果帮助学校和教师丰富实践举措、提炼实践案例、总结实践范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探索。我们期待“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出越来越多的富有创造性、示范性、引领性的苏派教育名家。
■ 沈世红
【人物印象】
王华,一位从乡村学校走出来的“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校长。2020年,他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时,是整个团队中最年轻的教师,也是少有的“双非”教师(既非特级教师,也非正高级教师)。他始终坚持在乡村践行教育家精神,当时已是“江苏省最美教师”,并获得省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双料”一等奖。他二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野数学”的研究,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更是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人物感言】
没有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不会有中国基础教育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我愿与乡村教育共日月。
——王华(“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中学理科组培养对象)
王华的人生梦想是“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做教育”。陶行知先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一直深深地烙在王华的心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坚信,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培养出那些让自己都心生崇拜的孩子,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乡村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王华有一种“改变乡村教育,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乡村教育变革行动,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王华认为,乡村教师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不仅要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孩子们心灵和人生的陪伴者和引领者。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王华感觉肩上责任更重了,他以满腔的热忱投身于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中,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给乡村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数学。王华的专业成长史就是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乡村教育“进化史”的缩影。2003年,王华自丹阳师范学校理科教学专业毕业,因为当时镇江市丹徒区初中教师严重缺编,他被分配到了该区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数学学科。从乡村出生又回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王华,非常了解乡村孩子们心中那个“好课梦”。在很多乡村孩子的认知里,好课都在“远方”城里的学校,年轻的王华决心给乡村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他将“讲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面对初中数学学习中孩子们通常只会解答题目,不会解决问题的困境,他结合乡村学校实际,大胆地把初中数学课堂从封闭的教室里搬出来,放在乡村的广阔田野中,利用田野资源,重构教学生态。他和孩子们一起设计符合孩子特点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乡村初中数学教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给了乡村孩子们独有的学习体验和人生惊喜。
在王华看来,只有用心去感受乡村孩子的心灵,用爱去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美好。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口号的鼓励和标语的加持,更需要一群群、一批批、一代代热爱乡村的教育人回到乡村、扎根乡村,和孩子们一起在田野里用田野化的方式学习。
做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者。王华深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在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薄弱、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公平的问题往往更为突出。乡村的孩子们同样拥有追求知识、实现梦想的权利,而教育公平正是保障他们这些权利的重要基础。因此,他不仅关注乡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致力于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他深知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乡村孩子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他倡导采用“田野数学”等贴近乡村实际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王华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教育强国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肩负孩子未来之梦,心系乡村振兴之途”。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因此,他倾心通过教育来改变乡村的孩子,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人才。在王华看来,“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航标和宣示,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激励着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在乡村教育事业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公平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奉献。他的心中常怀陶行知先生对第一流教育家的期许——“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说的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说的是开拓精神,这恰恰也是今天的乡村教育所急需的。
做乡村振兴的教育护航人。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国家的全面振兴。王华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最广大的乡村不仅是很多孩子人生航程的起点,更是他们永恒温暖的家园。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新时代的乡村孩子也要能“身在乡村,链接世界”。在“ChatGPT”和“Sora”等新的教育技术、教育形态和教育实践的推动下,如何打造乡村教育特有的“中国脊梁”和“世界胸怀”是这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时代追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新的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需要乡村教育者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和信念共振,不满足于现状,敢于直面挑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立言”“立行”“立功”,做好乡村振兴的教育护航人,努力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梦为马,驭梦而行。
做教育主流价值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在王华看来,“教书育人”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始终应是教育主流价值的倡导者,他们不仅应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更应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形成正确的群体精神和价值取向,为构建健康、和谐、进步的教育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3年的“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生涯中,在导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王华结合自己的乡村数学教学实践,逐步明晰了“田野数学”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的形成,既建立在他对分布式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情境教学理论、文化相关性教学理论等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也源于他与导师及同伴们的深入探讨与碰撞。
2023年10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指导、“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组织、镇江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镇江专场)在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在报告会上,王华详细阐述了他的“田野数学”教学主张。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董林伟点评道:“王华老师的‘田野数学’是一种非常创新和有价值的数学教育实践形态。它将数学教育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发现。‘田野数学’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田野数学’的学习,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为将来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努力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孩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大道。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王华的乡村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一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教育家精神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弘扬。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