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关爱之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样板示范高地 走好教育强省之路·实践

淮安市打造高品质乡村寄宿制学校,构建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体系,筑牢成长“防护网”——

点亮关爱之光

■本报记者  杨潇 通讯员 刘品

“明厨亮灶”的食堂、24小时供应热水的独立卫浴间、配备冷暖空调的宿舍……过去,这样的条件对于淮安市偏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几乎不敢想象,但在今天的乡村学校却成为现实。

2024年,淮安市将“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寄宿制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多年来,该市大力构建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体系,充分保障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力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问题,为留守困境儿童点亮爱之光。

精准定位需求,

让“校园”变“家园”

“目前全市乡村义务教育学生2.1万余人,经过首轮摸排,我们发现有寄宿制需求的农村留守困境儿童1628人。”淮安市教育局局长陈俊祥说。为了让困境儿童也能享受优质、温暖的教育,近年来,淮安大力推进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工程,重点对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在校生数量和留守困境儿童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资源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寄宿制服务。各项目学校对照建设标准,“一校一策”制订改善提升方案,全面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盱眙县桂五镇中心小学地处该县东南方,距县城仅十余公里,软硬件基础较好。该县将其作为点位学校,加大财政投入,打造了“眙校亦家”寄宿制校园,以在校就读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困境儿童和孤儿,以及有寄宿需求的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做好教育服务。“我们对原来的男、女生宿舍楼及餐厅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学校还购置了住宿、就餐等装备设施,进一步助力全过程育人,赋能寄宿学生全面发展。”该校党总支书记邵红光说。

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淮安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资助政策,针对不同类别提供差异化精准服务,包括为留守困境儿童免除住宿费、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伙食费按照实际费用减半收取、家庭特殊困难的孩子可享受费用全免等。对节假日回家的学生,该市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配备校车,对家中无人照看的学生提供全托服务。

“我的好朋友最近进步可真大!既能和同学、老师和睦相处,更完成了我布置的阅读任务。这个奥特曼是我们之前约定的奖励,送给你!”“谢谢校长,我会继续努力的!”日前,淮安市洪泽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里上演了温馨一幕:五年级学生姜晨(化名)和他的朋友靖明校长一起畅谈日常趣事,交流学习经验,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近年来,洪泽二实小心系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实施“守护童心”1+1关爱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200余人,为他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内涵外延并重,

从“有教”迈向“优教”

为帮助农村孩子走出乡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日前,淮安市淮阴区古清口街道辣树村的孩子们开展了赴宁访学活动。活动期间,孩子们走进中国近代体育史陈列馆参观学习,了解奖牌背后的故事,切身体会其中蕴藏的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烈士陵园开展“行走课堂”红色研学活动,学生们敬慕伟人、铭记历史,在心中立下奋斗报国的少年之志。

在提升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淮安市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教育生态,保障留守困境儿童“学有优教”。

为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淮安市各校重点研发“周恩来崇高品质涵育时代新人”等系列课程,创设淮扬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开展五大类27项研学实践活动,建设精品研学线路9条、研学基地39个、研学点32个,重点打造适合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发展的“行走课堂”。

淮安市刘老庄连红军小学位于革命老区刘老庄镇,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的现状,充分利用红色校园文化和丰富资源,积极探索“行走课堂”特色实践。该校拓展延时课堂空间,组织留守儿童走进当地烈士陵园,寻访红色印迹,感受红色精神;将社团活动与“行走课堂”相结合,开设红色小导游、泥塑、剪纸、绘画等“红色社团”。孩子们争当红色小导游,在烈士陵园宣讲红色故事;以一双巧手,阐述自己对淮安红色印记的独特见解,点亮多彩童年。

淮安还通过“每课讲目标、每周讲收获、每月讲成长”,将“四个自信”真正落实到学校育人体系中。同时,该市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各校不仅开设阅读、书法、绘画、科技、舞蹈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重点构建“小课间+大课间+N”多彩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满足留守困境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不少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我们的小课间以简单易学项目为主,以多个有挑战性的项目作为补充,由学生自主选择;大课间以集体舞、韵律操为主,辅助课桌舞、手指操等项目,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绽放自信光芒。”该校校长赵国清介绍说,“N”则是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比如,我们鼓励留守困境儿童主动参与学校、社区志愿服务,从中学会关心他人,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对品格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家校协同育人,

以“暖心”培育“童心”

启智润心需筑牢心理健康“防护网”。针对留守困境儿童长期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而可能出现的情感缺失、心理脆弱、行为偏差等问题,淮安市凝聚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铺实成长路。

目前,该市各校均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实现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做到心理健康“一人一档”、关爱工作“一生一策”。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主动包联留守困境儿童,开展“倾听一刻钟”活动,畅通倾诉渠道。

近年来,该市还创新推行了“三进三提三知”一线工作法,即教干教师进课堂、进家庭、进重点场所,做到提学生姓名知家庭情况、提日常表现知思想情况、提兴趣交往知身心健康,加强各群体间的沟通联系。从去年12月至今,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家访学生30.1万人次,其中留守学生4.9万人次、单亲家庭学生1.28万人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思想、学习等状况,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在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三(5)班教师张波通过全面关注、高效互动和个性化服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王芝芝(化名)面临家庭变故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学习状态不佳。在与该生班主任、家长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张波以醒“身”、醒“神”、醒“智”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她重新找到学习目标和状态。“在‘润心5G’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我们特别关心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及时联系、定期沟通,共同呵护学生成长。”张波说。

今年年初,淮安市为全市中小学家长送上了一份贴心的礼物——《爱是温暖的——淮安市家庭教育简明读本》。《读本》聚焦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高频问题,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底气。读完这本书,我愈发感觉到家长要给足孩子信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

目前,淮安推出“淮育家”心理健康教育APP,加强家校在线交流互动;在各乡村寄宿制学校打造留守困境儿童多元化亲子沟通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内的固定场所,以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每天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增加亲子互动频率,进一步助力润心赋能、暖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