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尊重儿童个性,探索生态园“活教育”
■ 贺为民
生态园是基于“生态”自然和谐完整美好期待、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它既是自然的,激发儿童亲近、观察自然的兴趣;也是审美的,培养儿童的美感与性情;更是社会与人文的,蕴含多元机会,促进儿童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尊重儿童天性,满足其多样化发展需求。
多年来,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以问题聚焦、理论学习、实践突破为链,顺应儿童天性,呵护儿童心性,着力培养幼儿综合素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活教育”整体架构。生态园的“活教育”充分汲取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精髓,围绕“活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标,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教育生态关系,在融生活、融自然、融路径中,以互生互补、融合渗透的原则实践以“爱”为教育之根,以“生命”为课程之魂,以“美”为创造之灵的整体性教育,推动每一个儿童身体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知识技能等方面可持续性发展。
搭建“活而不散”结构体系
厚植生态式教育的核心育人理念。生态园的“活教育”根植于生态式教育的理论基础、近30年的生态式教育实践经验及幼教文化的生态育人土壤。生态式教育以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复杂教育问题,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可持续发展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生态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实践理念包括全面整体的儿童教育观、综合联系的课程观及师幼平等的互动观。
确立生态式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系。我园依据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生态式教育的核心育人指向,建立至美立德、健康生活、探究表达、友好互助等4个维度横向发展目标。将社会、科学、健康、艺术、语言领域的核心经验细化分解,将学习品质的发展目标渗透并纵向分解到不同年龄段、落实到儿童多种活动中,构建互联贯通的4大维度、13个方面、32个关键经验的生态式课程目标体系。
完善生态式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充分思考生态教育特点、方法与目标,尊重幼儿认知、兴趣及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以儿童为中心,人、环境、活动相互作用的“活而不散”生态式课程实践样态。同时,确保课程目标和活动目标的链接,课程内容与组织、资源、环境的相互联系,课程评价与儿童、教师发展关联,建立互生互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结构。
探索生动鲜活的课程样态
活而有人,探索以儿童为中心的“鲜活”活动样态。我园以儿童为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留白空间,以追随儿童发展的适宜性为主要原则,赋权教师变革课程实施形式,赋能教师挖掘和利用生态园各种“活资源”从而生发课程。探索实践路径、挖掘个性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亮点,以主题活动、生活活动、项目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支持儿童活泼泼地成长。
活而有神,打造经验生长的“灵活”活动样态。打破“蓝本”课程框架,建立儿童经验、行动实践、社会文化资源之间有机联系的综合活动样态。以线性实践方式开展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追随问题线索,在资源支持、行动探究中实现“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突破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实施师幼双主导的动态路径,支持幼儿个性化成长。以体验探究的形式开展班本项目活动,支持儿童的经验生长。
各类生动鲜活的活动场景成为儿童安全、友好、放松和亲近自然的学习场域。生态园的“活教育”让儿童的自主发展真实发生在园内,幼儿在生态和谐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习惯,教师在宽松自主、浓厚自由的研究氛围中成长。
创设全域开放的学习时空
课程实施时空的结构性嬗变。在课程实施中,我园进一步突出对时间的灵活安排、高效利用,对空间的多样化、功能化布局以及对资源的高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时间界限,从固定作息到弹性调节,解决时间零碎、活动环节更替频繁、集体活动时间固化等问题;二是突破空间限制,从有限迈向全域开放,引入自主选择、空间共享、混龄跨班等形式,为幼儿提供充足且不受干扰的深度学习时空,构建“活而不浅”的教育组织形态。
资源开发方法与策略的系统性建构。我园聚焦资源开发建设,一体化把控调研、实践、提炼总结等多个环节。其一,全面挖掘。基于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明晰不同种类资源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全面挖掘资源,梳理形成课程资源目录并动态更新。其二,科学审议。以幼儿经验为抓手,依据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已获得的经验、正在获得的经验以及课程资源价值属性,形成课程发展各阶段的审议思路,提升教师甄别、筛选课程资源的能力。其三,深度利用。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班本活动,研究同一资源在不同年龄段的运用,探究集约式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审议同一资源在不同年龄段蕴含的核心经验和可能开展的活动,让幼儿经验能在不同阶段螺旋式上升。通过研究资源运用的共性与个性的策略与方法,为教师回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支持。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的整体性思考。物质环境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应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心理需求,促进儿童多种感官发展,给予儿童参与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包括人际关系及一般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虽然无形,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教师要以儿童友好观为指导,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在教育理念、师生关系等方面营造平等对话、赋能赋爱、共育共生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本文系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生态园里‘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