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多年奋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一线——

“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沿”

■本报记者 赵玉姝

怀揣拳拳爱国之心和赤诚报国之志,他在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深耕微生物资源开发及生物基化学品制备研究,矢志从源头解决国内发酵产业“卡脖子”难题。多年来,他扎根一线、潜心育人,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躬身实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不久前,他获评“2024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海归赤子,挥洒报国热血

1974年,黄和出生于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便种下希望、奋斗和自律的种子。小学一年级时,黄和因为迟到被班主任责罚,这段记忆让他铭记至今。“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我基本没有迟到过,每次和团队一起坐高铁也都是第一个到。”

学生时代的黄和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高中到硕士研究生全部免试保送。他敢于探索、勤奋踏实,始终秉持终身学习、追求卓越的理念。他常说,“吃一个馒头,要干吃十个馒头的活”。1993年,黄和考入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化工专业,毕业后又在浙大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不到一年,他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化学工程专家曹祖宁。其间,他与导师共同创办公司,有了相当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然而,2002年,黄和毅然选择回国,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及生物基化学品的制备研究。他的父亲黄之初是研究建材工业设备方面的专家,当年出国进修时同样谢绝了国外的挽留,选择报效祖国。“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父亲那句‘我的家在中国’。父亲的赤子之心也深深地影响了我。”黄和说。

戈壁、天山、沙漠、盐碱地……20多年来,黄和踏遍大江南北,常常深入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沟壑寻找各类菌种。正是凭借这份锲而不舍的韧劲,黄和带领科研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黄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最年轻的院士人选。

从“0”到“1”,奋战科创一线

“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买不来、等不来,也靠不来。”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零的突破,黄和的“科研眼光”始终坚定。

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至关重要,但其生产菌株“隐甲藻”被美国专利封锁,导致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为此,黄和率先开展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针对DHA合成代谢通路问题,他提出全局代谢网络系统调控理论;针对裂殖壶菌初始生长密度低、DHA合成效率低的难题,他提出全局性菌种选育及发酵调控策略;针对油脂提取繁杂的问题,他又开发出酶法无溶剂绿色油脂提取工艺,提取时间从5天缩短至3小时。

在黄和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国DHA产品的质量、技术和生产效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售价从120万元每吨降至20万元每吨,中国从藻油DHA进口国发展为主要出口国。该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拓展了DHA在牛奶、鸡蛋、宠物食品中的应用,让DHA走进了千家万户。

黄和还带领团队开发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前沿改造策略,探索系列高效创制非模式工业核心菌种的新方法,成功制造出新一代植物激素赤霉素、酸味剂苹果酸等绿色高效生物,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显著突破。“创新离不开艰苦奋斗,工科研究要站在国家需求、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黄和说。

黄和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截至2023年11月,他先后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各类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83篇,连续10年入选爱思唯尔化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40件。

春风化雨,传递科研薪火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对你的学生好一点。”这是黄和大学时的老师对他说过的话。这句教诲他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教师马旺还记得,读博期间,他曾因研究课题遭遇瓶颈而焦虑、迷茫。后来,在黄和的鼓励和指导下,他逐步走出困境,找到方向。“黄老师总能在关键时刻为我指路,让我拨云见日,向更深的科研‘海域’前行。”

在黄和看来,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人培育好了,科研工作自然而然会做得好。黄和曾跟随欧阳平凯院士长期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长,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研究的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与科技前沿、国家需求、行业发展接轨。为满足合成生物学行业对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集成型人才的需求,黄和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首个合成生物学专业,积极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素养。他带领学生连续3年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数十名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奖。

教学之外,黄和是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一名学生的父亲逝世,家中缺少经济来源,黄和便每月资助他,经常与他谈心,陪伴他走出阴霾。一年冬天,南京下了很大的雪,实验室的几名学生坚持做实验直到除夕夜,黄和得知后给学生买了往返车票,并把他们送到火车站。多年来,黄和培养了博士、硕士100余人,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他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获评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生的科研素养愈加扎实,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