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担当,教育先行 奋力推进南京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样板示范高地 走好教育强省之路·笔谈

省会担当,教育先行 奋力推进南京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吴秀亮

近年来,南京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新进展。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连续6年位居全省首位,教育整体水平和发展活力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提升教育保障力。5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评价改革、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集团化办学、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工作等涉及教育多方面工作的文件30余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工作上把方向、管大局,在落实上级教育决策部署上,不断加强统筹谋划,有效研究解决了一批教育重点难点问题。有序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已覆盖全市520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办中小学校,推进率达98.7%,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加到边到底。

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教育首位度。学前教育实施“增量、创优、普惠”三项工程,普及普惠率全省第一,南京作为唯一城市在教育部“教育这十年”首场发布会上介绍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出台系列文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均衡,在标准化、集团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实施高中布局优化、品质提升工程等,全市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成效全省领先。职教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在十项发展性考核指标中九项全省第一,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十八连冠”。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申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坚持发展素质教育,持续提升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建成一大批德育示范基地学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示范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审美素养、强化劳动教育,打造一大批高质量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特色学校、基地和团队,南京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位居全省第一,参加省运会金牌数、总积分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创新育人模式,近年来世界名校录取、保送国内名校、体艺特长生录取、职校生“对口单招”、残疾学生升入大学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省首位。加快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并在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个。

坚持人民立场,持续提升教育满意度。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市新改扩建、新开办一批学校(幼儿园),在全省率先开展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占比学校数达70%以上。深入推进“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课后服务经验被教育部三次发文推广。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市、区两级老年开放大学建成率100%,探索实施幼儿园托育服务。学生营养午餐试点、教室照明工程、课桌椅标准化改造工程、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义务教育阶段5—9年级学生脊柱健康筛查等一批民生实事工作受到肯定。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教育创新力。创建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特殊教育、教育数字化等改革实验区。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深化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教育交流合作,教育援助覆盖9个省相关城市,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出台地方教育督导条例,承办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推进会。高端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等在全省领先,3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站在新的起点上,南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谋划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出台南京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奋力推进南京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努力做到“十个强”。

使命担当强。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格局,置身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大坐标下,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党建引领强。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抓好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加强和改进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作质效。 基础教育强。学前教育突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义务教育突出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教育突出多样特色发展,特殊教育突出融合优质发展,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强。着力做大职业教育规模,灵活调整职业教育比例结构;加大五年制办学规模,加快实现“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引领”的目标任务;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更多就业创业典型,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高等教育强。市属高校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教科研各方面以及硕士点的申报、建设上继续努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在宁高校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校地融合发展。

人才队伍强。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把教师政治关、道德关、能力关;完善人才招聘和引进机制,做好教师人才储备工作;实施“教育家型校长”“宁教名家”“市教学名师”“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骨干教师海外研修”等培养项目,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教育家。

资源供给强。在前期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人口波动情况,动态做好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动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

教育治理强。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强化学校综合治理,用好教育数字化赋能,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创新人才强。继续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通过不同层次学校贯通培养,持续推进“学科特长生”“数理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等招生项目,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的水平。

人民满意度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拿出具体举措,力促教育公平。严守招生、办学各项纪律规矩,树立好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维护好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