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实现“读思写讲演”一体化的阅读
■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 张春燕
图为师生们开展古典诗词文化课程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造由阅读牵起的母语“读—思—写—讲—演”一体化课程,为人的精神寻找真正的栖居之地,让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变成现实。新教育贞元K12母语课程系统,是这样理解“读思写讲演”这几大维度的。
读——课下自由阅读。是一段随着年级升高,从“海量”到“深度”、从“悦读”到“啃读”的旅程。这是课堂精确讨论的背景,也是课后继续深入的支撑。
思——课堂主题讨论。用思辨的方式,帮助孩子真正读懂故事。这是使孩子能够持续沉浸阅读的关键。
写——用文字表达课堂思辨的成果。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孩子用写作(写绘)的方式关联自身、表达观点。这是使课堂对话的思维成果得到落实的重要步骤。
讲——口语表达。包括讲述、演讲、辩论等。这是对写作(书面表达)的补充和深化。
演——舞台演出。将故事创作或改编成童话剧。这是在“读”“思”“写”“讲”基础上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的融合,是孩子能力的综合呈现。
还有一个隐形的、贯穿始终的维度——“活”,也就是让故事的精神在教室中活着,成为能够帮助孩子跨越困难的观念系统。
小学低中段:
在绘本童书中打开生命可能
小学低段,在充分保证孩子们自由读写时间的基础上,我们着力用每天一节的晨诵诗歌课、绘本课、暮省故事课,随机的生日故事课,以及由共读故事改编的童话剧演出,将故事与孩子的生命打通。
一学年里,孩子们自读绘本2000多本,课上共读绘本300多本,完成诗歌、故事写绘300篇,童话剧演出2部。在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爱上了阅读,也埋下了爱、勇气、梦想等关乎生命成长的种子。
小学中高段:
在经典诗文中寻找生命镜像
小学中段,在继续海量阅读和课堂对话的基础上,我带领孩子们首次踏上了为期一整年的“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由二十四节气串起的中国古典诗词、节日、文化之旅”。课程是以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完成的。每个节气当天的晨诵,我会带着孩子们通过原创的节气歌感受大地的温度,并进行吉他弹唱学习。之后,我们将科学、美术、舞蹈以及诗词创作搬到大自然中:杏花开放,我们在杏花树下写杏花、画杏花、唱杏花;暮春时节,我们去黄河边“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秋节,我们仰望星空,在月亮下朗读自己的思念之诗……每年的冬至日,还会进行隆重的课程交接仪式。整整一年,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串起了150首古典诗词,孩子们自由创作各种诗歌、歌词、节气笔记,诗评也从最初的几行慢慢增加到上千字。这一过程中,比提升语文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回了自身生命与自然和文化的连接和感动。
戏剧共读和演出,也从简单的故事文本开始进入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悲剧等经典作品。五六年级时,我带着孩子们以课程的方式穿越了《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俄狄浦斯》《安提戈涅》4部经典戏剧,引导他们在戏剧冲突中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故事、诗词和经典戏剧的浸润中,孩子们初步触及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之思考,读写水平都有了新的跨越和提升。
小学高段、初中:
在文化经典中接续精神血脉
到了小学高段和初中,晨诵课以诗人精神发展为线索,引入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李白课程”中,我引入约40首诗歌,每日配合诗歌创作1篇诗评。最后一首《临路歌》在期末考试当天早晨结束,之后的考试作文便以《李白,我心中的……》为题。孩子们的写作洋洋洒洒,带着温度。学期末,我又以全班出演的音乐诗剧作为课程小结,由我写剧本,孩子创作主题歌,将朗诵、吟诵、舞蹈、歌曲等元素综合融入其中。孩子们呈现出的李白,不是对别人表演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他们所理解的李白精神的表达。李白的痛苦和炽热、燃烧和殒落,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对于《论语》《孟子》《传习录》等儒家文化经典,我以问题的方式设计成预习单,让孩子通过与先贤“对话”,直面时代大问题。孩子们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找到个体生命的意义,并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这是化解青春期“同一性危机”的关键。因此,我用大课程结合考试、生日、新年等各种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引导孩子用写作或演讲的方式关联生命,在班级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彼此启发,获得超越的力量。
这些课程每学期开展4周,共计20个课时,孩子们常常讨论得热火朝天,兴奋不已。之后的写作中,一些孩子单篇习作的篇幅可达4000多字。在《仲尼弟子列传》一课结束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创作出了2万多字的剧本《擎灯的人》和主题歌,并共同演出。“阳明课程”后,不仅剧本、音乐实现了原创,导演、排练、演出等也渐渐由孩子们主导完成。
在阅读中创造无限可能
完整穿越一到九年级课程的孩子,已经能够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度阅读,享受中外经典书籍带来的思维乐趣,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点,在公众场合自如演讲,以及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解决班级问题,引领班级发展。
现在,我开始期待接下来的高中阶段了。高中,我们将与更多中外经典相遇,它们都将因孩子们一步步的学习和积淀,成为助力理性思维发展和生命价值选择的坚实力量。当然,发挥课程力量的前提在于教师自身的阅读储备。这些年的团队共读和自读,让我得以系统地阅读和学习中外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经典理论和作品。在浩瀚知识面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也更加醒目。我和孩子们一样,都是寻找精神根基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要将自己的精神生命深深扎进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同步面向未来,不断开枝散叶,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