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深觅“研”途万般理,励“学”劳育至远方
■李军 陈依婷 陈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近年来,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路径。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集实践、体验、探究、旅行于一体,而劳动教育具有同样的育人目标、相似的构建理念与协同的实施路径。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将二者融合,开设“行走课程”,围绕课程体系规划、框架搭建、资源富集、实施路径、评价方略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深入挖掘研学与劳育结合贯通的积极作用,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方式。
三个历史阶段,
奠定“行走课程”的构建基石
第一阶段,“行走课程”的萌芽。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校在以“春游”“秋游”“清明祭扫”为主要方式的校外学习中,逐步引入了一种新型校外学习方式——徒步旅行,以此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随后,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也开始走出校外,在更为广阔的自然场域和专业空间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行走课程”的建立。2013年,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印发,学校开始深入探索研学旅行在初中学校实施的价值与意义、体系与框架、路径与方式、策略与保障等,并逐步确立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和性质、主题和内容、实施和评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行走课程”被纳入学校“青果VIP课程”(“V”指拓展性课程,“I”指量身定制课程,“P”指基础性课程)的“V”课程,旨在以主题项目形式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其实践精神与创新品质。
第三阶段,“行走课程”的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为贯彻大会精神,也为解决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校内场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困难,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领域,从而以劳动教育丰富研学内容、提升研学效能,开启“行走课程”的发展新阶段。
三项顶层设计,
确立“行走课程”的思维方法
两维融合,系统思维下课程体系的规划和构架。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丰富性与劳动教育课程主题的聚焦性相结合,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领域和任务群为依据,确定6大模块:农耕文化与生产、传统手工艺制作、设计与科技创新、生活与生存挑战、职业认知与体验、环保与生态践行。学校在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主题,如“农耕文化与生产”模块主题包括“农耕文化”“农田耕作”“果园管理”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模块主题包括“珐琅雅韵”“泥塑物语”“陶趣生活”等,并由此形成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图谱。
三方协同,创新思维下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模式。根据课程模块的类型和主题,学校充分发挥社会不同主体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建立“1+1+1”的课程研发模式。第一个“1”指学校,负责确定课程目标,包括规划课程领域、明确研学主题、制订研学方案、组织研学活动和评价研学成效等;第二个“1”指旅行社或具有承办研学旅行资质和能力的专业机构,按照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目的和需求,制订研学行程、调控活动进程、提供保障服务等;第三个“1”指提供研学课程全部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专高职院校和景区等专业机构,负责提供研学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和提供现场教学等。
“四圈”并举,融通思维下课程实施的场域和空间。依据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对应的学习方式,学校融通社区和社会、行业和院校、机构与场馆等多方资源,建设4类研学基地,分别是“劳动历史文化认知圈”“职业专业技能学习圈”“现代生产方式体验圈”和“综合学习实践圈”。
“劳动历史文化认知圈”指各级各类由地方政府、大学院校、专门机构建设的以劳动生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主题公园和文化中心等;“职业专业技能学习圈”是依靠各种高职院校、教育机构、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建立起来提供专业劳动技能学习的场域;“现代生产方式体验圈”主要包括田园综合体、数字化工厂、工业研学日间营等;“综合学习实践圈”是涉及多领域学习内容和多类型学习方式的研学实践基地。
三项创新举措,
优化“行走课程”的推进方式
以调研为基础,精准选择研学主题。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阶段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主题、参与方式,形成若干方案供学生选择,从而确保研学地点、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想法,切合他们的真实需求。
以“三学”为载体,精心落实研学任务。为了避免研学旅行的浅表化和低效化,在研学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学校形成“三学”范式。一是“行前导学”:引导学生认识研学旅行的目标与任务,唤醒学生已有的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做好研学前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二是“现场深学”:在研学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指引下,通过报告讲座、实地观摩、实操训练、交流访谈等形式,深化知识理解、活化知识应用、优化认知图式、强化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三是“深化促学”:在行走后,学校“打铁趁热”,鼓励和带领学生围绕自己的“新趣味”“新思考”“新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感知、探索和体悟,促使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以评价为导向,切实提升研学实效。实施评价时,学校坚持纪实性、反思性和交流性原则,以量体裁衣的理念逐步推动展示性评价、体验式评价和协商性评价等新型评价方式。例如,引导学生将研学经历和研学感悟制作成研学小报、研学故事集进行展示汇报,将研学成果和研学作品制作成研究报告和文创产品进行评比交流,将采摘的瓜果蔬菜带回家制作成菜肴和水果拼盘,让家长参与研学课程的评价,推动研学效能不断提升。
(李军,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陈依婷,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陈薇,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