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访架设心灵之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家访架设心灵之桥

■许耀

家校共育中,家访的作用一直非常重要。教师请家长来学校谈话和到学生家中去家访的教育效果差别极大。孩子成长中的秘密,教师难以简单通过学生的在校表现发现,必须通过家访详细了解。家访虽然是辛苦的,但是苦中也有甜。家访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厚度”,以便更有效地因材施教。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家访就是其中一种。我在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工作时,学校附近的家庭,我步行去家访;城区稍远的家庭,我骑单车去家访;城区较远的家庭,我骑电动车去家访;住在乡下的家庭,我就开车去家访。我利用一个学期的周末和节假日加上寒假,一共行走了大约360公里,不仅走访了所教班级的56个家庭,还走访了其他班级的24个家庭。爱人问我:“节假日你不在家好好休息,到处跑去家访,到底图的啥?不累吗?”我说:“家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图的是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叫热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会感觉累吗?”

通过家访,我深深体会到走进学生家庭家访很有必要,教育效果远比开家长会或者电话沟通好。每个孩子都是相对独立、互不相同的,即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的双胞胎,也有着不同性格、爱好、特长和短板。“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与老师相逢,本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最好的教育就是家校相互信任,彼此成就。

我选择的第一个家访对象是小石。这个孩子很特别,平时不爱讲话,也没什么朋友,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每天早晨上课几乎都迟到,上课时经常趴在桌上睡大觉,作业也经常不完成。我跟家长通了几次电话了解情况,家长说这孩子上小学时很听话,成绩一直很优秀,经常拿奖状回家,但不知为何到了初中就变成这样了。我也请家长到学校来商讨过如何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接着我又跟小石谈了几次话,甚至还跟他有个口头约定,只要他有连续一周不迟到的话,我将送给他一个小礼物作为奖励。这个礼物是2004年我到加拿大访学时带回来的,很有意义,他也很喜欢。但遗憾的是,他只坚持了三天早晨没迟到,过了一段时间,突然连续一周不来上学了。我打电话问家长原因,家长说孩子啥也不说,就是不想上学,他们也很无奈。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周六下午去家访,想一探究竟。家长听说我要去家访,也满怀期待,早早就在楼下等我。我骑电动车花了大约20分钟才到小石家。这孩子家距离学校大约5公里,是全班住得最远的走读生,因为没到符合骑电动车的年龄,一直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到小石家楼下的时候,我有些理解他为何经常迟到了,上学的路确实比较远。

进家门之后,我首先把孩子夸赞了一番,有的亮点甚至还适当放大,目的是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然后家长跟我说,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躺在被窝里啥事也不干,一天只出来吃一顿饭,跟家长没有任何交流。交谈中家长告诉我一件事,这孩子喜欢上班里一个女生,但一直藏在心里,不知女孩是否喜欢他,不敢表达出来。面对这种青春期常见的情感问题,孩子不知该如何处理,就这么一直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变得自我封闭了。

我还了解到,小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从小是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比较惯着孩子,在物质上基本上有求必应,以前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与父母基本没有交流。正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进入青春期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时又无法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疏导,孩子就变得敏感而焦虑。我让家长敲门告诉他我来看他,敲了半天门,没任何反应,家长只好用钥匙打开房门。进门以后,我看见孩子整个身体包括头都缩在被子下面,家长叫了好多遍,小石才从被窝里伸出头,跟我简单打了个招呼。我让家长暂时离开房间,让我俩单独交流一会儿。我没有以老师的姿态跟他谈话,而是以跟他交朋友的方式尝试去打开他的心扉,想帮他解开心结。他听着我的话,中途也偶尔回应一两句。

随着心结被慢慢打开,小石的话也变得多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逐渐松弛下来。家长告诉我,这孩子很长时间没跟别人说过这么多话了。望着小石略显轻松的面容,我也露出会心的微笑。既然孩子不肯与家长交谈,我建议家长换一种交流方式,尝试着给他写信,将信放在他的枕头旁,孩子一定会看的。当初我跟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沟通不畅时,也是用写信的方式跟他交流。后来,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很多源自家庭,要想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需要懂得科学育儿,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我想如果孩子家长能早点意识到亲情陪伴的重要性,早点懂得如何培育出身心健康、幸福乐观的孩子,小石就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教育始于家庭,成于学校。家校合作是最好的教育,家校合作能激活教育的“磁场”。家访就是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

家访,虽然会给教师增加很多工作量,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落实到位。教育承载了无数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未来,看着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就像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在春天慢慢发芽,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与感动。在家访中,我们不需要高喊多么雄壮的口号,不需要设立多么伟大的目标,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收获满满。

有人说:“墙推倒了,便成了桥。”我们要通过家访,在拆除学生心灵之墙的同时架起心灵之桥,让教育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

(作者系江苏省淮北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第二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