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注重实效,以军训为学生铸魂塑形
■李浩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强调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军训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履行兵役义务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更是一次接受国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的特殊而重要的经历。
当前,高校军训工作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例如,不少高校军训内容和方法单一,仍将重点放在走正步、站军姿、大会操等训练上,缺乏应战援战的实际演练。这种单一的训练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比如,一些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经受训练压力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此外,军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但个别学校在施训时未能将其贯穿于全过程,使军训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南京大学近年来在加强国防教育、转变考核方式、聚焦校园安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军训育人实效。
铸魂与塑形融合,着力加强国防教育。南京大学始终将军训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来抓,发挥其铸魂塑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牢固树立“国无防不立”的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学校召开军训动员大会,由学校党委书记为学生讲授“军训第一课”,激励学生自觉投身强国强军实践,在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中挺膺担当;与地方人防部门合作组织“全过程、全要素”实战演练,开展4000人防空袭疏散实战演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疏散与躲避、伤口包扎与急救、防毒面具使用等防空防灾避险知识技能,以实战化训练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应战本领;开展党史军史教育活动,邀请军事院校专家开展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邀请陆军工程大学“红色薪火”强军故事宣讲团讲述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邀请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军功章获得者分享报国理想,激发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保卫国防”的热情。
被动向主动转变,创新军训考核方式。南京大学依据军训大纲探索构建适应军事训练要求、既模拟实战又贴近校园的训练内容,融入体验式教学、实战化训练和互动性活动,并确定“以考促训、训考结合”的施训思路和考核办法。学校取消了需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军训成果汇报表演,从而保证了其他非表演科目的训练时间和质量;依据参训学生身心状态科学制订训练计划,量化考核办法及评定标准,确定了队列动作、战术基础动作、擒敌拳、轻武器射击、自救互救等7个科目,明确考核标准并提前公布,学生须完成所有科目考核并合格方可获得相应学分;提升全员训练主动性,将训练科目考核“化整为零”,采取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结果考核”基础上新增“过程考核”,综合评定学生军训成果和过程表现。不少学生回到宿舍后仍坚持练习军训动作要领,训练热情高涨,人人斗志昂扬。
实战与实用结合,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南京大学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聚焦校园安全,设置了急救培训、消防演练、团体心理辅导等实用科目,做到平时管用、战时顶用、随时能用。学校开展联合急救培训,与南京市红十字会合作,组织学生学习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配备充足的三角巾、纱布等急救物资,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手练习;开展消防演练,在南京市消防和保卫部门支持下,消耗灭火器1300余支,确保学生全员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先面向承训教官、指导员、朋辈导师开展心理辅导培训,而后分组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化解各种心理问题,以更好的身心状态开启大学生活;开展体能训练指导,强化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等基础性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塑良好的锻炼习惯。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思政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训练内容与大学生活相衔接,也推进了军地共建共育实践持续走深,切实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