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刘正旭
我一直自诩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还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刚触摸到浩瀚丰盈的文学的边缘,我就和同学说,毕业之后我要努力成为一个学校的教务主任。那时的我以为教务主任能掌控学生的学习内容、节奏和评价,可以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后来我才慢慢知道,教务主任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语文也不等同于文学。然而,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种子就这样在懵懂中种下了。
激发学生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2000年8月,我从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入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那时的南菁高中以其理科特色在省内颇负盛名。我教的班级在某个“高手云集”的理科班的隔壁,相较之下,我班学生都比较拘谨,缺少一种年轻人该有的大气和锐气,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优秀同学的阴影之下,缺少存在感和价值感。
尽管初为人师,但我想为班级里的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开朗、活泼大方起来。那时的我有一丝文艺青年的气质,经常在报纸的副刊上发一些“豆腐块”。我有意识地指导、修改一些学生的作文并推荐给报刊发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文章见诸报端,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跟着我一起读书,写点小文章。之前觉得只能坐在路边鼓掌的学生,也成了被鼓掌的对象,存在感和价值感就这样被激发和点燃了。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小朱同学突然拿出一本打印好的小册子,告诉我这是班级同学半年来发表的文章集《旭光》,语文课代表薄同学写的序,结尾的话我至今仍记得:《旭光》是一本高一学生的随笔集,也是一位新手高中语文老师的“自主作业”,更是一群热爱读书和写作的伙伴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来我班教室听关于亲情的作文讲评课。那节课,我没有和学生讲选材和细节的知识,只是让学生谈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等亲人。我还和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刺激我找工作,又是怎么后悔刺激我将工作找在了外地。或许是出于对年轻教师的鼓励,这一节课得到了校长的好评。他说,你的学生午饭时间到隔壁初中校卖班级小报,可能还真不是坏事呢。我这才知道他专挑作文课听的目的,也才知道朱同学假期又折腾了一份班级报纸(个人作品集),还拿到隔壁学校去卖了,并将收入主动捐了出来。
和他们成为师生,或许是命运的安排;真正能参与学生的成长,则是老师的责任;若是碰巧又能影响他们的生命,那就很幸运了。我很幸运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后来我们的班报班刊以及我自己的“旭作文”系列就是在他们的启发下逐渐积累、成形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或许稚嫩,但内心却是挚诚的;青年教师的方法或许单一,但行动却是扎实的;青年教师主动靠近学生、融入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2004年9月,我成了一个有许多奥赛选手的理科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很自然地,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在阅读和写作上跟我互动的学生少了,他们的语文学习也不像之前的学生那样主动和积极。我只能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上动脑筋。
课前5分钟演讲一直是学校语文组坚持的,甚至有三个班级的课前演讲稿已经结集成册并出版,很受学生欢迎。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无主题演讲,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生存状态进行讨论,也常常会因为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自发形成演讲的一个小专题。
有一段时间,学生集体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次庞同学在课前演讲时,谈到自己假期去图书馆读书时的感受:“在雨中,爬满藤蔓的天桥入口,十分安静。这种安静让我感到一种无言的孤独——藤的孤独,永远在那里的孤独,欣荣与衰败的孤独……”
第二天,季同学则以《远方的天空》为题说:“他们心中的唯一圣地就是故乡。旅行者是一群热爱自然与生活的青年。我认为与其不断地为一片荒芜的土地祈祷,不如填充那些早已千疮百孔空虚而又不甘寂寞的心灵。”第三天,陈同学以《孤独与存在感》为题说:“一个人感到孤独,是因为他希望他的存在得到认可,这是人之常情……能够承受孤独的人,一定是内心十分强大的人,这样的人多起来,那么我们的社会也会少一些哗众取宠之气,多一些求真务实之风。”
从直观感受到辩证思考再到如何面对,学生对孤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突然感觉到这是让学生理解孤独的好时机。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能通过智能手机发布很多信息,自己的存在也很容易证明。为什么自媒体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孤独感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呢?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当真正触及学生的生活感悟、触动他们的思想灵魂的文字成批量出现的时候,他们会被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他们结合《史记·高祖本纪》的解读,令我赞赏不已。他们说,孤独有两种,一种是我不懂得别人的刘邦式的孤独,一种是别人不懂得我的项羽式的孤独。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现时的我们需要这样的阅读,至少它能让我们摆脱精神上的贫瘠和困惑,让我们明亮的眼神里透出智慧的光芒。
现实的鸡零狗碎常常将青年教师的教育生活搞得一团糟,丰满的教育理想也会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流露出大写的尴尬。很庆幸现实没有将我的教育理想磨灭: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有效表达,为孩子们争取更大的自主空间。青年教师不妨从语文阅读与表达的学科本质出发,以专业思维、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撑起思想建设和人格完善的一片晴空。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新课程标准颁布,核心素养培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场域,情境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要素,做任务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法。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表达、语文育人成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老师默认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看到了教育理想实现的可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活动,将传统文化作为成长底色,让语文审美作为生活常态,以言语活动的形式完成思维水平的提升,让学生精神成长、灵魂丰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和语文组的同事们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当下语文教学,建立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课堂、学生与老师、课堂与素养、阅读与训练之间的一种既合乎学生成长规律又合乎素养养成规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我们将其称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研究能让平常普通得让人乏味的工作意味盎然起来,你会发现语文不再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枯燥知识,还有或可爱或可憎的活生生的人、美得让人落泪的风景和丰富真切的情感;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生不再那么调皮,没人总和你作对,世界常常能报之以歌;你会发现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就有多精彩,人生多值得珍惜……
在我看来,师德修养是立身之本,课堂教学是立教之本,教科研则是立业之本。换言之,当一个能言传身教的教师开始着手教育教学研究的时候,他的教育教学就有可能朝着事业而不再是工作的方向发展。我和同事们的研究让我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江苏教育》杂志曾以“审美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题介绍了我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写的《怎样上好高中语文审美课》也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无锡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语文的成功。我深以为然。我想,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像于漪所说,让“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