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乡村娃叩开科学之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成立“少年科学院”,建设10处科技基地、6间科技馆,手握166项专利……近30年来,地处乡村的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坚持探索科技教育出路——

带乡村娃叩开科学之门

■本报记者 许妍 汤雯

有了鱼缸自动加水装置,出远门再也不用担心鱼会缺水;对一把普通雨伞进行微改造,就得到一把可沥水雨伞;解决鸡兔同笼饲养难题;发明光控电蚊香器……在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学生用一个个“金点子”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小麻烦,有的小发明家还没毕业就拿到两个实用新型专利。

铜山中心小学始建于1933年,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处,是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教职工107人,学生1220人。近30年来,学校坚持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了科技教育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成为“区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乡村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不久前,该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扎根农村,盘活资源

让“短”板变“长”

科技教育一直是乡村教育的短板。铜小地处偏远农村,儿童常年与山、水、田、林为伴。结合当地乡土资源,该校扎实开展乡村科技教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升科技素养和创造能力。

依托乡土资源建设科技基地是该校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秘籍”。铜小坐落在横山北麓,横山林盛叶茂,树木品种繁多,各种珍贵的中草药也十分常见。“让学生经常进山比较困难,那为何不把大山‘搬’进校园?”该校校长陈娟说。

说干就干。铜小聘请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和深山里的住户为兼职导师,带着师生一起走进大山,历时数月,寻找到铜山本土的100多种树木,采集到50多种中草药,由此建成了生态林种植基地和中草药栽培基地。从此,铜小孩子不出校园就能识得当地常见树木和中草药。作为配套工程,该校又建设了标本室和中医药文化馆,收藏了100多种中草药、50种蔬菜种子和10种本土土石标本。

在铜小种植研究基地,记者见到几名队员正收获马铃薯、紫心山芋、大豆等农作物,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挂着豆大的汗珠。在养殖基地里,孩子们饲养鸡、兔子、鸽子等动物,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动物乐园”。此外,该校还建设了百果园基地、茶园、水产养殖基地等,让队员们可以一边学习劳动,一边开展科技小研究。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挖掘乡村可利用资源,形成了科技教育资源库,先后建设了生态林、中草药栽培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动物乐园等10处科技基地及6间科技场馆,打破了围墙限制,将科技教育场域由学校拓展为‘创新学习社区’,打造了科技教育实践新样态。”陈娟说。

课程推动,活动加持

助力雏鹰起飞

有了充足的资源,科技活动如何开展,科技类课程如何实施?

“我们以‘小省土巧’小发明活动开展探索,即小问题切入、低成本解决、乡土化面向、灵巧性创新,并以此为突破点,将科技教育与课程、项目、生活相结合,构建乡村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童创课程。”铜小科技室主任周莹说。

童创课程为儿童而建,由儿童参与建设,围绕“有个性、善思辨、乐学习、会创造”的育人目标开展,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实际,以科学课、校本课为主渠道,下设上百个研究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选择不同的研究活动,自主把握学习节奏。

根据各个基地、场馆特点,该校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小组。“鱼塘养殖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开展“如何使铜小养鱼塘水质更优质的研究”;“蔬菜种植研究小组”成员开展“甜糯玉米与早熟毛豆的套种建议研究”,并用数据呈现两种作物套种的优势;“中草药种植小组”学生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防蚊虫香囊和防疫香囊;“发明创造研究小组”成员发明的“防积水镜面香皂盒”不仅获奖而且申请了专利,实现了转让,走向了市场。

近年来,铜小学生在多项科创比赛中斩获佳绩。

今年3月底,铜小学生赴无锡参加省科创大赛现场答辩——“龙井、黄金芽、白茶在铜山地区栽培适应性的研究”。面对极具挑战的封闭式答辩,3名学生快速反应、冷静对答,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一等奖。“通过近2年的研究,孩子们在提高名茶在铜山地区栽种成活率实践方面有了一些收获,为家乡茶农提供了经验。”该项目指导教师郭荣幸说。

“学校鼓励我们开动脑筋,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都能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导,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氛围。”学生徐子羽笑着说。

自1999年成立“少年科学院”至今,该校少科院已建成10个项目研究所,200多名小研究员长期参加活动,全校有1000多项学生小发明成果获奖,其中166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少科院先后培养出56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21名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学生高悦凭借作品“自动控量板茬化肥深施器”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秦欣然获评全国十佳少科院小院士。高悦、秦欣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锤炼科研,优化评价

让科技教育落地有声

陶武是铜小的一名普通教师。20多年前,他来到自己的母校,成为一名科学教师。他一直有个“科技梦”,希望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启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让他们在研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爱上科学。他辅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已有数百项获奖。在铜小,以陶武为代表的教师在推动科技教育落地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提供了全情境、全方位支持。

铜小教师以科技教育为发力点,逐步形成“创新学徒”“创新伙伴”“创新共同体”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实现儿童从边缘性参与到逐渐深入,变依附性参与为实践主体,以开放型组合,聚焦真实问题,自主创新。

由于科技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多次接待全国各地教育代表团到校参观。“铜小少科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和“中国少科院科普示范基地”。

今年初夏,铜小迎来了南京市教科所的专家团队,专家们在参观了10个基地、6大场馆后,对该校科技教育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该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乡村儿童创造型劳动培养科学‘探究实践’素养的研究”顺利过关立项。

教师深度参与教科研项目成为推动铜小科技教育走向深、挖内涵的有力推手。2017年,“少年硅谷:乡村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化二十年的实践探索”荣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创新学习社区:乡村儿童科技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润心养德:童创绿谷的劳动教育实践行动”获评第五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项目。

目前,该校省级重点课题“科技思想引领下乡村儿童创造型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发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科技教育视野下乡村儿童劳动教育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等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为衡量科技教育成效,我校将儿童科技素养考察内容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技成果、科学精神态度4个板块,并开发电子化评价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测评,推动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培养‘有个性、善思辨、乐学习、会创造’的好少年。”陈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