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迈向“卓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会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迈向“卓越”

■本报记者 阿妮尔

10月16日,由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会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旨在有效提升全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水平,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作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新起点,进一步发挥部省共建、校企共建优势,系统设计、全面探索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聚焦发展需求,夯实建设基础

“卓越工程师是引领科技革命浪潮、促进产业变革迭代升级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力量。”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希望江苏深刻认识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使命责任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对变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推动教育教学从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小循环”走向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大循环”,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卓越工程师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为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指明前进方向。

近年来,江苏聚焦产教融合核心任务,持续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全省共有理工类硕博士学位点628个,覆盖理工类91%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理工类专业2075个,实现工学门类32个大类全覆盖;4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理工类34个、占比71%;ESI前1%学科中,理工类188个、占比65.1%,ESI前1‰学科中,理工类34个、占比73.9%。

“江苏统筹推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遴选认定15家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校企联合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和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积极探索工程师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新路径,产教融合成果丰硕。”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指出,全省高校将深刻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坚持产教“双向奔赴”,强化贯通培养,建好平台载体,全面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深海空天开发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矿业大学有效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展科研攻关和产教融合育人;南京邮电大学构建“大信息”学科体系,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先进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方向与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度匹配……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践中,各高校努力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家战略急需和江苏制造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人才。

强化校企协同,提升培养质效

“我校将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努力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新范式,写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大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说。南京大学创新谋划实施“奋进行动”和“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专项行动”,聚焦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4个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与相关企业开展密切合作,为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纳米新材料、晶硅光伏等多个产业领域输送理论实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理论教育、实习实践、科研攻关、产品设计等方面,离不开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多方配合。江苏注重打破工科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传统模式,通过全链条的产教融合,提升工程硕博士多学科交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服务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升级。

目前,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遴选15所高校建设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这15所高校均致力于通过校企携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2023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多元协同研究产学研融合特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需求牵引,多主体协同”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我们组建了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20家央企集团组成的理事会,依托各类国家级平台建设11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学科协同、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南航大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施大宁说。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陈雄介绍说,依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企业工程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企业在研项目,该校形成“企业课题库”,从征集遴选到匹配招生,再到最终结题出库都精准管理,人才培养始终契合企业需求。目前,企业课题库共有421个项目,总经费超10亿元。

引导师生深度参与企业项目之余,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实现工程师培养和企业发展“双赢”,目前已累计遴选超过2400人次。各高校还与大院名企探索设立联合培养特区或实施专项计划,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超过4000人,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130个,开设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200门。

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培养标准

推进会上,江苏明确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8项重点任务,即创新学院运行机制,建设配套工程师技术中心,构建卓越导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强化核心课程建设,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展组团式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和创新学生管理服务。每一项任务的推进,都需要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将“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列入《省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重点任务细化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在招生计划、省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教授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委人才办在省级人才工程项目中增加申报限额;省发改委支持高校建设类企业级别的工程技术实践平台;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对参与卓工学院建设的企业给予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省人社厅支持工程博士毕业生提前一年参评高级工程师职称……目前,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已得到多方政策支持。

今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头部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头部制药企业和创新企业,牵头成立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立项“揭榜制”研发项目,创新“联盟制”产教融合机制,构建“首席制”双导师队伍,高效整合校企资源,为生物医药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开辟新路。

“我校全面贯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要求,持续健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东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金石说。该校不断完善学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学院建设、校企合作和区域合作标准,制定并实施学生成果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如《卓越工程师项目校外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有效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各高校还注重把好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入口关”“选人关”“评价关”,力求真正把有潜力、有意愿的“好苗子”选出来,并根据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完善新的评价标准,注重“独立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