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故乡的秋食

■申功晶

《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晋时,吴人张翰在帝都洛阳当官,一入秋,因思念家乡的吃食而果断辞去京官,这段故事传为佳话。“鱼米之乡”的江南,其秋天是从舌尖拉开帷幕的。

我的家乡河港纵横、湖泊棋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滋养了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姑、荸荠、莼菜、菱等“水八仙”。

家乡有谚,“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藕有多种食法,最简单的便是切片生食。将鲜藕削皮、切成薄片,一顺溜排放在瓷盘中,撒上白糖,即切即吃,白莲藕嚼之几乎无渣,且满嘴都是清爽的甘甜。

家乡人对吃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比如,在田螺里塞肉、在鸭肚里填满八宝饭、在绿豆芽里嵌鸡丝,于是,糯米塞糖藕成了秋令小食。选取生涩粗胖的老藕洗净,切下顶部一小段,将泡好的糯米用筷子慢慢捅进去,填满每个藕孔,再盖上切下的小段用牙签固定好,放入砂锅,加入清水、冰糖,大火后转小火煮至藕熟起糖皮,关火待凉,捞出来切片装盘,淋上桂花糖浆即可上桌。原本脆生生的莲藕变得粉糯糯,糯米的香糯、冰糖的清甜,伴随着桂花的浓郁,一口一片,唇齿生香。

都说“草木不敌三秋”,太湖的湖鲜却是越往秋越肥美。其中,“太湖三白”享有盛誉,银鱼剔透、白虾晶莹、白鱼鲜亮,堪称个中翘楚。太湖银鱼细腻鲜嫩,做成羹汤,吸一口,银鱼溜入喉腔,细密嫩滑,一个“鲜”字被浓缩成点滴。将鲜银鱼焯水、断生,放入鸡蛋液,再加葱花、盐、料酒等,如平常炒鸡蛋一样,翻炒均匀即可出锅。这道鱼蛋佳肴鲜嫩美味,在太湖船菜中堪称一绝。

太湖白虾个头不大,壳薄肉嫩,通体透明,俗称“水晶虾”,即便煮熟,依然通体色白如玉。白虾不同于普通青虾,唯有白灼方能还原鲜虾的本真味。将鲜活白虾炝醉装瓶,再往瓶里加姜末、葱、醋、盐、红腐乳汁等佐料,卤一下即可开食。

太湖白鱼“身窄而长,鳞细肉白,甚美而不韧”,传统的做法是清蒸,简单的料理手法,最能保留湖鲜味道的纯正。白鱼体型偏长,得取出看家“大鱼盘”来盛放。将鱼身纵向一剖为二,喷上料酒,抹上盐花,姜块切片放鱼肚里,撒上蒸鱼豉油,上锅大火清蒸,蒸熟取出后另起油锅,油温烧热后加花椒粒、葱丝淋在鱼身上即成。

“秋风响,蟹脚痒”,老饕们在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螃蟹最宜清蒸,可以最大程度锁住蟹肉的鲜美。旧时,家乡人吃蟹自有一套工具“蟹八件”,不同“兵器”轮番上阵,吃蟹成了一桩妙趣横生的风雅之事。

如今,人们无需诸多工具,只消将蟹黄、蟹膏、蟹肉一起放在蟹壳内,大块黄白相间的蟹肉蟹黄汁水丰盈,蘸上调好的“葱姜醋”,端起蟹壳子倒入嘴里。蟹膏肥美丰腴,呈半透明流脂状;蟹黄金黄流油,吃起来口感沙沙略似蛋黄;蟹肉更似白玉,鲜嫩饱满,一股子无可名状的鲜劲在唇舌间荡漾开来,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