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教育孩子,堵不如疏
■ 庄艺瑾
在时光长河中徘徊,那些关于教育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从自己成长中的点滴,到女儿抢手机等小事,我深刻领悟到:教育孩子,堵不如疏。
女儿一岁半时,一个新的挑战悄然来临——她开始对手机表现出浓厚兴趣,频繁地抢夺手机。起初,我采取强硬措施,直接从她手中抢回。但这一举动却换来她尖锐的哭叫。我曾多次严肃地告诉她,“小孩子不可以看手机”,但这样的制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她依旧执着地想要拿到那个在她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玩具。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明确告诉她,“妈妈工作时你不能抢手机”,并且每次使用手机时,我都耐心地跟她解释用途,如“妈妈在跟外婆讲事情”“妈妈要来拍照”“妈妈给你放音乐”。当她想要拿过手机按一按时,我不再拒绝,而是引导她和我一起操作,让她有参与感。我也会严格控制她使用手机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时间一到就温柔地提醒:“宝贝,不可以看太久,眼睛会痛的,我们下次再看。”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方式逐渐奏效了。她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明白使用手机是有原则和条件的。慢慢地,她学会了理解和接受规则,学会了等待和分享。每当我说,“妈妈要用手机工作啦”,她都会主动将手机交还给我,然后笑着跑去玩其他玩具。
看着女儿的变化,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爸妈对我管得特别严,几乎不让我喝饮料,更别提奶茶和咖啡了。每当看到其他同学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饮料时,我总是羡慕得不得了。那种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和好奇,就像女儿现在对手机的好奇一样。于是,当高中有了零花钱、可以自由支配时,我就陷入了“报复式体验”,几乎每天都要买一杯饮料,弥补童年的缺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被父母禁止的事情,在有机会尝试时,反而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些亲身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的“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可能会取得相反效果。有时候,我们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会本能地禁止他们做一些事情。我们担心他们受到伤害,担心他们走弯路。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们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当我们一味禁止他们做某些事时,他们的好奇心并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心底不断发酵,等到有机会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与其简单地对孩子说“不行”,不如通过合理引导,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认知与习惯。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还能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教育。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初学者和探索者。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既能保护他们又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道路。通过鼓励、支持与引导,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