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是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其实体化运行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跑出“教产城”一体发展加速度
■本报记者 王琼
平均每秒,常州新能源企业灯塔工厂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每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近年来,常州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教产城”一体发展,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榜上有名。在服务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的过程中,联合体如何发力?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上摸索出了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以“联”促“合”,
夯实建设基础
联合体依托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相关院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而成,共有181家成员单位,其中学校15家。成立一年来,联合体成员单位尤其是各学校强烈感受到,“校企之间的黏合度更高、联系更加紧密,‘校热企冷’的局面得到扭转”。
如何解决“联而不合”的问题?如何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组建联合体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地方政府而言,就是要出政策、搭平台、配资源。”
今年1月,常州市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 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推进会,并修订《支持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实施细则》,对联合体给予300万元奖励,全力支持联合体在“内涵建设”等方面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实体化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是联合体建设最大的创新,有利于解决产教融合内涵建设不到位、联合体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副理事长席海涛介绍说。联合体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秘书处、工作专班”三级联合体管理体系,下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技协同创新等10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确保可持续高效运行。
为强化校企政商间的互动交流,联合体建立“企业—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常州科教城管委会—院校”四方互动机制,不仅定期举行研讨会、主题沙龙、校企对接会,还专门搭建了联合体智慧互动云平台,动态发布成员单位需求信息。
今年6月毕业季前夕,联合体智慧互动云平台收集到企业3.5万个岗位的用工需求,联合体推动举办60余场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不仅极大缓解了新能源相关企业的用工紧缺难题,也提高了联合体成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此外,联合体还打造“新能红盟”产教联合体党建品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檀祝平说:“在产业链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以‘党建链’为引领,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有效破解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难题,尤其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肠梗阻’。”
以“合”促“融”,
厚实发展底蕴
今年9月,联合体成员单位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正式迎来首批80名学生,他们将系统学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成武介绍说,之前学院有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拓展课程,此次的专业设置将重点培养能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和胜任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与制造、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联合体的成立,加快了学校专业调整跟随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聚焦服务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体内的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数字化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目前已经打造了18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群,新增6个新能源相关专业。
为进一步加强协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上,联合体锚定企业建课程,加强联合体内学校专业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席海涛介绍说,联合体组织来自相关学校的32名教师和企业的36名技能大师,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共同开发了充电场站运营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等12门新课程。
“新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课程是从企业较为成熟的内培课程转化而来的。”参与课程研究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双告诉记者,如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检测与维护、汽车顾问式销售等都是通过优化企业内培课程而来。同时,联合体内的学校共同开发、修订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15部新教材,供联合体内的院校免费使用。
“联合体的成立为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李瑞说。作为联合体的牵头企业,该公司面向联合体内的学校全面实施“种子计划”,围绕新能源工程、运维、制造、运营四大方向的岗位,每年遴选100名大二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新能源重点企业精准解决了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202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丁奥,就参与了“种子计划”的学习 。经过企业工程师一对一指导和轮岗学习,目前他已经能通过数据分析,独立判断家用充电桩存在的问题,并向后端提供准确的信息。
在师资力量上,联合体积极推进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精英的“双向奔赴”。联合体内100余家企业的1000余名领军人才成为学校兼职教师,600余名学校骨干教师被聘为企业工程师。
为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牵头成立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促进校地、校企精准对接,“通过精准采集岗位要求和求职意向,减少学生求职就业的时间成本,为联合体企业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毕业生。”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基国林说。
以“融”促“实”,激活内生动力
有了载体平台做“催化剂”,“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了,结出了“科研硕果”。 一年来,联合体聚焦服务产业升级,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助推新能源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激发内生动力。
为填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技术和产品空白,联合体组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组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团队,致力于研发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解决视觉定位不准、拧紧不到位等热泵产线关键技术问题。参与研究的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教师刘进福说,通过产学研合作,热泵产线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都得以解决,成果已应用于常州市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技术难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能参与研究,‘教’和‘研’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更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像这样的科研团队,在联合体的推动下已组建了20个。记者了解到,联合体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难题破解与高校成果转化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联合体成员学校服务常州本地企业1200余家,服务企业“智改数转”141家,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5.98亿元,向成员企业输出成果176个。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与江苏理工学院在风力发电新型材料的开发上刚刚达成合作。该公司副总经理马艳东说,公司从2019年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交流中他们发现,江苏理工学院在风力发电新型材料的开发上,有实验室、有实验设备、有研究技术,“通过我们的生产线,可以助力学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快速打开局面。”
“联合体是有生命力的。”席海涛说,联合体内学校与产业链上“专精特新”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围绕常州新能源产业“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领域,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输送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联合体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席海涛说,下一步,联合体将进一步加大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队伍共建作用,加强联合体跨领域、跨学科以及跨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灵活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实现专业与师资结构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