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研学共同体,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建好研学共同体,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徐海云 高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教师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是主要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也包括组织和人社部门等),以行政方式推动,比如设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各类培育站等;二是更具“自发性”,以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为主要动因,以相同志趣和追求为前提,组建形式较为灵活,活动方式也更为自主。泰州市姜堰区“‘强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研学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围绕“相互支持和共享的关系、集体创造与实践、分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提供支持性的条件、分享知识与经验”等方面,以“共读、共写、共研”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不断增强成员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并帮助他们找准专业发展的方向感、明晰专业发展的施力点。

以共读打开教育视野。对教师来说,最简便的专业发展方式就是阅读。有效的阅读可以为教师带来诸多益处:阅读可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跟上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阅读可以丰富教师的人文底蕴,尤其是有足够的经典作品“打底”,在日常的教书育人中可以表现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书香气”;阅读可以厚植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情怀,让自己成为有追求的“读书人”。自课题组建立以来,我们采取“自读+共读”的方式,除了在交流群里分享各自看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外,还及时转发各类教育政策资讯,确保思想上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以“共读一本书”的方式组织大家阅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给教师的一封信》《教育常识》等书籍,在巩固阅读习惯的同时,不断加深大家对于教育教学以及专业发展的理解。

以共写锤炼深度思维。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教师成长“三宝”之一就是专业写作。纵观那些优秀的教师,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善于或坚持教育写作。写作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输出,是对阅读、思考的反馈。但是,教育写作本身也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积累,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支撑;此外,要有清晰的方向,要有指向性。研学共同体的建设,既可以让写作者在日常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素材和启发,也可以在信息和资源交流中,让写作更加有的放矢。在“青年教师研学共同体”中,课题组在鼓励大家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从事自主写作的同时,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论文比赛以及相关报刊的征稿活动,组织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提高稿件的获奖率和录用率。此外,为了激发共同体成员的写作热情,我们充分利用姜堰教育博客这一地方品牌资源,让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以共研推动问题解决。“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研学共同体中,大家的初衷是一起“研”和“学”,根本目标是实现个人专业提升。因此,对于工作中碰到的教育问题,如果单靠自己的智慧不能加以解决时,共同体成员可以请同伴出谋划策。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以一起探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重难点的把握上、教学流程的完善上进行打磨;当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与家长、学生、同事、领导出现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时,其他成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提供帮助;成员可以结合当下的教育热点、教育现象,围绕某个具体的话题组织开展主题讨论,引发对教育的再思考。

线上线下并驾齐驱。由于共同体成员在不同的学校工作,有着各自任教的学科,所以课题组主张将研学的方式主要放在线上,同时,为增强教育的情境效应、更好地联络彼此感情,线下的真实生活中也举办相关的研讨活动。

线上活动主要依托课题工作群,组成人员以课题组核心成员为主,部分核心成员在学校“青蓝结对”的“徒弟”也被吸收进来参与相关活动。各个成员将日常工作困惑、学习心得、教育收获等内容及时发布在群内,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过程性资料,也便于课题成果的收集和整理,以身边的榜样来带动其他群友更好地投身工作、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教学、更专注地加快自身专业发展。与此同时,借助区级和校级活动,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彼此互相听课、面对面讨论,也让研学有了直观、真切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我们适当开展一些团建活动,使成员们逐渐形成了“做研究认真踏实,过生活丰富有趣”的作风。

自课题正式立项以来,课题组核心成员相继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成员自己或指导学生参加区级以上比赛收获颇丰,多名成员获评区、市级骨干教师,“以发展提高自我”已成为共识。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让有发展意愿的教师,在一个适合发展、有利于发展的情境中,用心做好想做的、愿意做的事情,才是最有成效的做法。研学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建一个让自己有“存在感”的组织,一起研究、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现专业的发展与提升。

(徐海云系泰州市姜堰区康华小学校长,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高杰系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党建办副主任,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本文系“‘强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研学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BJT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