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追梦,向着课堂的诗与远方
■山西省临猗县示范小学东城分校 樊茹佳
图为作者执教《水果质量大探秘》一课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题记
有人说,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牧羊人,引领可爱的孩子们去寻找最肥沃、最丰美的草地。带着这样的信仰,2021年9月,我加入了山西省临猗县示范小学东城分校这个大家庭。走进校园,教学楼前赫然显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深触动着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我追寻幸福教育生活的必修课。
泛舟书海,明晰方向
有书不迷路,有梦不觉远。在赵红亮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品读经典文学,研读专业书籍,用晨间分享迎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学记》《道德经》《生活与教育》《格言联璧》《王阳明——神奇的心学》……我们浅浅地读,慢慢地悟,每日晨读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启新一天生活的精神食粮。
在专业阅读中,我们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指引我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堂课上;《小学数学这样教》告诉我学生的学习需要“自然”的课堂氛围,要顺应学习和发展规律;《晴耕雨读好教师》让我明白“课堂就是孩子和文本、同伴、自己的三重对话”……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我们反复地读,长长地思,深深地悟。
就这样,我的脑海中渐渐有了理想课堂的身影。好的课堂要有“颜值”,要编排合理,情境引人入胜;好的课堂要有“内涵”,有导向明确的问题、启智性强的活动;好的课堂还要有“温度”,课后能够回味无穷,使核心素养真正内化。
深耕课堂,赋能前行
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我们践行“问学用”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聊课,明晰目标;问题驱动,统领课堂;听评议课,教学相长;每周一次“研思行”教研、每月一次“积跬步、共成长”花式大教研活动,专业引领,把脉课堂,提升素养。
2023年3月,我参加了临猗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在教学《认识直角》这一课时,为了寻找切合学生的真情境,实现课堂上的真体验,我经历了十余次的磨课。赵红亮校长、何晓娜主任及团队伙伴不辞辛苦地一字一句帮我打磨细节。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赵校长的教导:“茹佳,切记课堂上不要重复孩子的话,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精练提问;孩子的好想法咱们一定要好好表扬……”我深深感受到前辈们帮我打磨出的不只是一堂课,更是理想课堂该有的模样,是青年教师课堂上该有的模样。
时光不负勤耕者。在团队的帮助下,历时两个月,我收获了教师生涯中的第一个荣誉——临猗县小学数学赛讲活动一等奖。
一堂好课远远不是结束,难的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2023年11月,在山西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研讨会上,我选择执教《水果质量大探秘》一课。在场的几位专家告诉赵校长:“你们可真胆大,敢在这样的场合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是啊,综合实践课教具多,我们准备了四大箱;综合实践课活动多,组织难度大;又因为教材原因,我们尝试将原来的三年级课程改为二年级课程。
可这样真的能行吗?我们前往参加实践课展示的学校班级,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情调研,发现二年级孩子识字、乘法等基础能力较为欠缺,为这节课的学习增加了不少困难。拿到调研反馈后,我们随即修改教案,调整教学流程,拉长了1千克重量的教学体验,让孩子们在充足的时间中感知1千克的概念。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全部预想的活动,但孩子们在真经历中建立了量感,所有的等待和调整都是值得的。
下午的论坛峰会上,我面对着现场专家同仁的质疑。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我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一阵心酸涌上心头,几个月的努力,在这一刻如一缕青烟随风散去。在眼泪快要夺眶而出时,一个亲切的声音响起:“我们青年教师需要有这样的勇气,敞开心扉,接受大家的建议。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顿时豁然开朗。是啊,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一名年轻教师正是要不断接受挑战,才能真正深耕课堂,让自己快速成长。
这次的经历让我对理想课堂有了更深的感受。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生动多样的。面对的孩子不同,课堂也要有所取舍。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真情境激发兴趣,用简洁、开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以真诚的赞美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感受到“我在这儿,我很重要!”
漫步生活,放眼未来
变革引领未来,生活滋养课堂。两年多的教学之路,我逐渐从关注自我走向孩子中央,俯身倾听,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从学校的课堂教研到临猗县课堂教学大赛,到山西省课题研讨会再到走上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研讨的舞台,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2023年暑假,在赵校长的带领下,我和丁咪咪、王茜、王雅3位老师组建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团队。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跨?怎么跨?对于初次尝试的我们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像小马过河一样,面对未知的前路,摸着石头迎难而上。
主题如何确立?围绕《千克、克、吨》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坚持新课标中曹冲称象的范例,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更切合孩子生活的主题?团队成员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在紧张的时间安排中推翻、重构主题,站在孩子的视角回到生活中。我们发现家乡水果正值丰收季,可以和质量的学习完美契合,最终确定了基于真情境的活动主题《家乡水果“质”多少》。
学生的起点在哪里?翻阅新课标、对比各版本教材,我们聚焦“度量”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三年级学生对千克、克、吨的认识有多少呢?我们几经修改,在课程设计前测试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发现71.4%的学生知道“千克、克、斤、两”等质量单位,但并不理解其实际意义。基于调研分析和探究逻辑,我们最终设计了家乡水果“知多少”“质多少”“值多少”这一任务线。
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跨出去、自主探索?我们集思广益,设计调查单。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家乡水果的数学世界。课堂上,孩子们在真经历中充分体验1千克、1克的量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
困难远远不止这些。从最初的定主题,到后来数十次的试课、磨课、改课,再到最后的模拟答辩……历时4个月,我们终于等到了线上答辩。那天晚上,听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时,我们欢呼雀跃,努力付出终于得到了肯定。后来,我们远赴青岛,在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五届“跨学科主题学习”专场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团队的力量,必然催生智慧的火花。
在东城分校理想课堂的反复磨砺中,我看到未来小主人的模样,看到一个人的念想成为一群人的梦想,看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舞的课堂理想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