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与年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听雨与年龄

■王国梁

听雨跟年龄有关系吗?很多人可能一下就想起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壮年、老年听雨,各有不同的心境。不过,我的感受跟蒋捷不同。

我以为,少年和青年是不懂得听雨的。少年和青年更喜欢看雨,他们看的是细雨如烟或者大雨倾盆,看的是春雨织素锦或者夏雨涤万物。那种诗意的表达和畅快的抒发,都是视觉上的体验。眼睛是人的第一感官,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皮毛。想要深入感受,还需用耳、用鼻、用心。我有一种感觉,相比眼睛,耳朵离心更近,所以听到的声音更容易与心跳共鸣。人到了一定年纪,才懂得关闭视觉,打开双耳。

听雨与年龄是有关系的。有了岁月的历练和年龄的加持,风声雨声才会声声入耳。蒋捷听雨一定也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回顾少年的单纯、壮年的漂泊,从而感慨老年的凄苦。事实上,少年时的雨声他未必记得真切。雨声无时不在,为何我们总是行至人生深处才懂得听雨?因为听雨需要岁月的积淀,唯有如此,雨声敲打在心坎上,才会发出深沉凝重之音。

一年四季中,最适合听的雨无疑是秋雨。春雨奏响清丽的小调,夏雨弹起壮阔的乐章,当然也值得一听。可是那种雨声演绎的故事太过鲜明,仿佛单薄的叙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铺垫,没有复杂曲折。春雨和夏雨都是来去匆匆,没给人留太多怀想的空间。冬天雨少,偶尔降雨,既掀不起什么波澜,也没有什么声响,空洞乏味,好像人生走到了意兴阑珊的阶段,有种“随它去吧”的漠然。这样的雨,最容易让人忽略。而秋雨就不同了,秋雨就像一个经历世事浮沉的人突然间开悟一样,变得深刻、通透和豁达。秋雨表达最含蓄,意蕴最丰富,叙事最曲折,主题也最耐人揣摩。

秋雨缠绵,常常一下就是几天,仿佛心思细腻的人有诉不尽的心事。秋雨把自己的心事讲述得真可谓千回百转,荡气回肠。你在窗前听雨,听的是淅淅沥沥,哗啦哗啦,滴滴答答……“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仿佛琵琶女在给你讲述曲折身世,让你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每一场秋雨都是一场宏大的叙事,以小雨淅沥起个范儿,埋下了连绵不绝的伏笔,随后雨势渐大,甚至有了波澜壮阔的气氛。很快,秋雨复归平静,似在诠释人生起伏的道理。有时秋雨营造了平和安宁的氛围,描摹了岁月静好的底色,让人听着听着,就有种豁然开朗之感,继而心绪宁然。有起就有伏,有高就有低,有急就有缓,秋雨的行程,从来都是曲线。每个人的生命,何尝不是一场秋雨。长长短短,悲悲喜喜,分分合合。人生的各种滋味,都在其中。听着听着,你就会从秋雨中听出了禅意。参透喜怒哀乐,彻悟悲欢离合。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就这样走向深处。

诗人余光中有篇散文叫《听听那冷雨》,他也是人到中年才写的这篇文章。他由雨声发散开来,写尽了听雨的情致。余光中笔下的雨细腻而深情,非常富有意趣,传达出美好的情愫和思念故土的情感。前尘隔海,雨声如诉,中年听雨别有深意。

秋夜的雨声格外清晰,我静卧床榻,屏息细听。淅沥的雨声,把我推向季节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