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实践”培养“大写的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林业大学创新“支教+思政”育人模式,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用“社会实践”培养“大写的人”

■本报记者 杨潇 通讯员 洪春奇 尹申申

“尊敬的郭教授和爱心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远道而来送教下乡,为你们点赞!”不久前,前往陕西省洛南县石门镇支教的南京林业大学水杉支教团55名师生志愿者收到了当地拥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赵春玲、赵秋玲送来的两封信。这两封信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与激励。

自2013年起,南京林业大学创新开展“支教+思政”育人模式,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实效。记者了解到,该校水杉支教团连续11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通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帮助当地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截至目前,南林大先后共有5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主动参与支教活动,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

“为克服短期支教的不足,我们特别打造‘1+10’辅导模式,即1个月的线下支教和10个月的线上辅导。”带队教师郭辉说,在每一届支教结束后,支教团和孩子们相约“云端”,保持10个月的线上联系,关注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我们会围绕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校趣事、内心想法等话题,定期和孩子们交流,直至将他们交到下一届志愿者手中。”

在全周期、全方位帮扶下,水杉支教团持续陪伴一批批山区中小学生成长,当地高中升学率由不到5%提高到近30%,其中离不开支教团的付出。支教团还充分发挥学科背景优势,依托当地农林业资源持续探索助农兴农新思路、新方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立足“支教+思政”育人模式,第二届水杉支教团开始探索组织“支教故事进课堂”活动。2018年,该活动更名为“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支教志愿者们化身思政课小讲师,以一个个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讲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同辈教育的形式引领和感召更多青年大学生投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

“对这些参与其中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见证了村庄的点滴变化,在深度参与中感受当地的发展。回校后,他们再把这些眼见耳闻的乡村现状、支教过程中的感悟通过思政课堂分享给在校学生,用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链接奋进的新时代。”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表示。

截至目前,“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共开展宣讲活动538场,152名师生走进思政课堂,覆盖学生7万多人次,越来越多的南林青年与时代同行。该校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南林大先后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

“一所现代化的一流大学,要有大楼,要有大师,要有大学问,但最根本的是培养德业兼修的‘大写的人’。”勇强说,今后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带领青年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在社会实践中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有家国情怀、行业情怀、乡土情怀和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