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扬州样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扬州样板”

■扬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殷元松

近年来,扬州市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城”建设目标,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挖潜点”,不断提高协同育人的专业化、网络化、协同化水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向心力”、赋予“加速度”。

坚持“专业+”引领

扬州市坚持高点定位、专业引领,着力在深化研究、建强载体和招才引智上下功夫,持续提高协同育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以“开好局”确保“落好子”。

“专业+规划”绘好“一张蓝图”。扬州市召开全市家庭教育推进会,研究制定《扬州市家庭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后,全市乘势而上,组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指导中心,加强了专职教研人员配备,精心编制实验区建设任务清单,有效指导实验区建设。

“专业+中心”实现辐射引领。扬州市坚持“建好中心、辐射全市”的工作思路,依托现有场馆,采取“三中心合一”模式,精心打造扬州市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心,内设党建文化中心、协同育人实验区实践中心、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体验教育中心,并挂牌成立扬州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集文化展示、综合实践、生命安全与健康体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育人功能于一体。

“专业+智库”助推提档升级。扬州市设立协同育人实验区智库,精心谋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工作,探索举办“新父母大讲堂”,制订“父母必读书目”,建设中小学新型家委会,进一步提高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注重“+网络”施策

扬州市针对协同育人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结合实际“逐项布点、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不断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扩面、增效、惠民。

“党建+网络”,擦亮一个品牌。扬州市以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杏坛先锋”示范引领、“杏坛清风”廉政教育、“杏坛薪火”年轻干部培养三项工程,打造教育系统党建品牌矩阵,动员广大干部教师自觉投身实验区建设。

“家长学校+网络”,夯实一批阵地。扬州市全面建成市、县、校三级家长学校,各中小学幼儿园面向家长,依托网络定期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目前全市100%中小学幼儿园已举办家长学校,一大批学生家长顺利结业、受益良多。

“站点+网络”,服务一片区域。扬州市专门成立了“扬老师润心工作站”,开通“扬老师”广播台、“扬老师”电话咨询热线,形成集群式协同育人咨询服务体系,线上与线下结合,面向“一小(孩子)一大(父辈)一老(祖辈)”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方法点拨和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助力广大家长更新教育理念。

“资源+网络”,构建一张“育人地图”。扬州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利用阮元家庙、吴道台府、朱自清故居、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等讲好扬州历史文化名人的家教家风故事;整合各类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科技教育、中医药文化以及扬州清曲、杖头木偶、雕版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的有益补充;挖掘“运河原点”城市区位优势,组织开展“大运河研学游”和“红途”研学等活动,探索多学科融合式、场景式“运河思政”课程……

“信息+网络”,兜住一“网”流量。扬州市用好网络宣传协同育人的“增幅”效应,整合设立扬州教育融媒体中心,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扬州智慧学堂”等平台,定期推送协同育人提醒“贴士”。6期“家庭教育大讲堂”累计点播量超72万次;48期“家庭教育微讲坛”,瞄准家庭教育中的“小问题”“开方抓药”,科学育人理念通过“一根网线”走进千家万户。

聚焦“三协同”发力

扬州市注重部门之间、团队之间、校地之间的协同,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工作合力,不断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部门协同齐抓共管。扬州市对照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召开扬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形成教育、妇联“双牵头”,其他市级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先后构建了“警教协同”“医教协同”“家校协同”等“教联体”,协同育人合力不断增强,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团队协同全员育人。扬州市把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培育家庭教育队伍,遴选培育了一批优秀家长学校校长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市特级班主任和“百优十佳”班主任评选,提升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全市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重点培养“润心”队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

校地协同兜牢底线。扬州市针对乡镇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相对充足、留守儿童较多等实际情况,在乡镇学校建立数量不等的由1名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网络长”,联合1名村(社区)干部,与村(社区)N 名学生共同组成的“1+1+N”网络化关爱共同体,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关爱;为全市2700多名特殊学生建立关爱专班,落实“一人一案”,进行个性化精准帮扶,切实兜牢教育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