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坚持三个原则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邱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助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方法、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增加师生和课程互动频次,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思考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满足学生的课程知识需求和生活实践需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各主体应当坚持三个原则。
内容和逻辑层面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社会这一复杂系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性。整体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全局观念思考问题,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
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理解世界、理解中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首先,保证内容整体性。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转换。但是,这种转换不能随意截取只言片语、个别观点、部分篇章、细枝末节,而要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体现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理论上的深邃思考、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工作上的战略部署。其次,注重逻辑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阐释观点、论断、部署、要求背后的逻辑关系。例如,以人民为中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总目标的路径和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这6个方面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师生和课程层面的互动性原则。交往主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寻求共识,寻求与他人的共同点,达成互补和共赢,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教学管理层面,这个工程涵盖课程衔接、教师联动、部门协作、教研融合等诸多环节;在教学实施层面,这个工程涉及教学主体、教学运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多重要素。马克思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坚持互动性原则。
首先,加强师生间互动。在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教师要以对话交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困惑,同时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促进课程间互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包含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专属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逻辑层次。各门课程应实现教学内容互补、教学方法协同、教学资源共享、评价方式联动。
群体和个体层面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既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是人们理解、解释和改变世界的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地探索世界,自我反思,形成认知,修正观念。实践依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关注实践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践的历史性要求人们关注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变迁和影响。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利用实践推动知识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践”概念是理解“实践性”概念的前提。实践性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实践性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理论的正确性,还要考虑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首先,善用群体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时代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讲述党和人民的群体性实践故事。其次,开展个体实践。大中小学要善用历史资源、时代场景、物理实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思政课”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阐释中国之治和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复杂过程。各个学段应根据理论关联性、实践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事件关联性、人物关联性、问题关联性,依托概念诠释完成真理灌溉,依托故事讲述完成话语转换,依托网络建设完成数字赋能,构建相互衔接、互相补充、科学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性、针对性、生动性、创新性。
(作者系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本文系2023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2024 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