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桃李 潜心耕耘满芬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编者按:日前,“2024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结果出炉,50名(组)教师当选。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本报本期二版刊发年度人物综述《春风化雨育桃李 潜心耕耘满芬芳》,三、四版推出年度人物事迹介绍,与读者一起感受优秀教师代表的师者匠心和大爱情怀。敬请关注。

春风化雨育桃李 潜心耕耘满芬芳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这是一群普通的教师,他们默默耕耘在各自的岗位,传道、授业、解惑,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与责任。这也是一群不平凡的教师,他们有的乐教善教,30年如一日爱护“折翼天使”;有的扎根乡土,为农村孩子搭建梦想舞台;有的千里奔赴,续写教育援陕、援疆、援藏新华章;有的创新探索,用科技力量助力民族腾飞;有的坚持公益,用爱心帮助更多孩子……他们就是“2024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他们的故事,需要我们讲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俯首耕耘,

奉献是最美的姿态

1994年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郭敏创造性开发了少先队红色铸魂课堂、班本化培根课程等,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她从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中汲取养分,提出“情境润德”主张,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她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学之余,她组建境润德育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新突破。

永远精神饱满,永远积极肯干——这是扬州市育才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对园长郑黎丽最深的印象。从教35年来,郑黎丽不管在什么岗位,都用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带动身边人一起奋斗。她曾扎根乡村15年,和同事们一起探索乡土游戏实践之路,让乡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她尊重接纳特殊孩子,为他们量身定制支持策略,有效推动了区域融合教育的发展;她领衔工作室、培育站,开展“一对一”“一对多”传帮带活动,致力于幼师队伍建设。

镇江市特教中心教师王玉兰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30年来,面对特校中认知低、能力弱的孩子,她用超常的耐心手把手地从1、2、3教起;面对普通学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她全程介入、全程支持;面对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长期居家的孩子,她坚持以“二对一”个别化形式送教上门,风雨无阻。她注重教研,编写出版《送教上门教师实用操作手册》等,填补了国内特教空白。

扎根沃土,

为乡村孩子插上翅膀

一位乡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改变?2001年起,徐州市柳新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姜秀带领全校师生以特色大课间为突破口,创编上百种大课间活动项目。20余年的坚持,让该校学生肥胖率、近视率等远低于全国水平。2021年,她还让在操场上几乎匿迹的单杠重回校园,全校近3000名学生人人参与,每人都能完成5个以上。

古溪初级中学地处泰兴市东北角,原是一所偏远薄弱、留不住师生的农村校。该校校长尹国东3次放弃进城机会,坚守学校31年。身为校长,他有着一股韧劲。校园环境差,他带头打扫楼道,捡拾垃圾。学生基础弱,他引领教师以心换心,从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其自律性和自信心开始。课堂效率低,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教师队伍素质。一天天地坚持,学校成为农村中学的一面旗帜、泰州教育的一张名片。

宜兴市官林中学教师唐玉婷在农村一干就是35年。她常年备着针线、感冒药,随时为学生服务;她经常不声不响地为班里贫困生买衣服和零食,让他们感受温暖。她以校为家,每天早上6点30分前到校,晚上10点后才回家。她所带班级“学风正、班风正、成绩好”,多次获评江苏省和无锡市先进班集体。近几年,她先后在沭阳、昆山、江阴等地开设示范课、做专题讲座近30次,分享英语教学心得。

千里奔赴,

谱写新时代“山海情”

多年来,江苏一批批对口支援西部的教师以大爱和情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实现梦想。

2022年7月,中组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此背景下,江苏共选派22名校长、55名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奔赴陕南。他们中有时年58岁、家中还有85岁老母亲、在商洛市商南中学担任校长的江文宏;有带着4岁小儿子一起去支教、18岁女儿正在读高三、在商洛市丹凤中学任教的丁少华、陈丽夫妇……

2013年12月,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教师徐红芬前往新疆伊犁尼勒克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彼时,她的女儿即将面临高考。2022年,“组团式”帮扶启动后,她动员丈夫一起踏上支教之路,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副校长史可睿说:“她就像雪域高原美丽的格桑花!”

作为我省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干部人才,东台市实验中学教师吴智勇在雪域高原奏响“格桑茉莉共芬芳”乐章。2022年6月,他来到拉萨,担任拉萨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3000万元,极大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他集思广益、狠抓质量,交出优异的办学成绩。他不顾疲劳与高反,先后赴海拔4700米的地区送教、开设讲座,主动结对帮扶两名藏族学生。

孜孜以求,

科研报国不负使命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但其生产菌株“隐甲藻”被美国专利封锁。为打破垄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黄和坚持自主创新,率先开展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在他和团队的不断努力下,我国DHA产品的品质、制作技术和生产效能显著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黄和还牵头开设长三角地区首个合成生物专业,为区域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从教37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宏平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林业装备,完整构建了从地面到空中,从低矮苗木到高大林木,从修枝抚育、施药防治到林果采收的立体林业作业装备体系,化解林业机械领域痛点和难点。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多元化、系列化林业病虫害专用防治装备,系列成果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至印度等14个国家。2023年,他领衔的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今年3月15日,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跨出我国“职教出海”第一步。这背后,离不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杜曾慧的不懈努力。柬埔寨气候湿热,常有虫蛇出没。作为中方负责人,她率领团队在酷热的天气下奔走,仅用45天就完成6个实验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她牵头建成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师资库,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师资1185人,为“中文+职业教育”国际推广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胸怀大爱,

用心浇灌每一朵花蕾

2018年2月,万绪波调任连云港市九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这里的居民常年出海捕鱼,留守儿童比例达80%,看护成为最大的民生难点。在万绪波的号召下,一支由党员教师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悄悄成立。7年来,投身志愿服务的教师越来越多,服务场所越来越齐全,服务项目越来越丰富,服务区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万绪波带领的“红珊瑚”志愿服务团队发展至78人,开设艺术、体育、非遗等20余门公益课程,累计服务学生9000余人次。

2014年,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庆国带领团队发起“心佑工程”,改变过去“医不叩门”的传统观念,前往农村及偏远地区带患有先心病的孩子到医院治疗。除了筛查,团队还进行义诊与科普,并手把手免费培训乡镇医院医生,助其掌握心脏超声技术。目前,“心佑工程”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等16个省(自治区)200多个市县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筛查10万余人,免费救治1700名先心患儿。

杨静平是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理教师,34年如一日奋战在心理教育一线。从1999年起,她积极投身“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等心理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服务国内外个体约100万人次,累计救助危机中的孩子与家庭131例,辅导来自全国的面临考前焦虑与危机的学生83例。杨静平用爱的奉献时刻守护广大中小学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为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