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里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课堂里成长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陆云峰

《活在课堂里》

李政涛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年前,南通市通州区组织“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会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时,我有幸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的讲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用现成的PPT,而是将“关键词”一个个地输入电脑,有条不紊地将知识讲述给听众。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读他的书。近期,我阅读了李政涛的《活在课堂里》,受益匪浅。

经历新一轮课改,如今的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是坚守传统课堂模式,还是彻头彻尾地推倒重建?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我坚信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成长更应该在课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问自己,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对此,李政涛给出了独到的见解:“理想课堂如果要树立一块丰碑的话,我想在丰碑上刻上6个字:实、长、清、细、深、融。”

实,引用的是叶澜教授对好课的评判标准,即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平实(成常态)、真实(有缺憾)。作为叶澜教授的学生,李政涛深知“五实”要诀的内涵与价值,这是对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最好的注解之一。因此,今天的课堂,尤其是“课改课”,教师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必须坚守对课堂的原初理解。

近几年,我去各校听课诊课,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虽然“好看”“热闹”,却掩盖了课堂应有的风貌。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李政涛认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要特别关注和把握“细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它是现代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却不是所有课堂都必须进行小组合作。合作的起点,一定是自主,学生先自主思考问题,再带着思考与体验开展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复杂性、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的问题,且是难以独立完成的;合作的时间,应当注重内容而非形式,“不低于3分钟”。一节好的课堂,一定要实,不能浮更不能飘。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课题研究的热词,李政涛认为,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那么,深度学习究竟深在何处?

一是“深到思维那里去”。李政涛强调课要安安静静的,要让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悟、静静地生长,唯有静思方能让思维可见、可视、可教、可学、可测评。

二是“深到情感里去”。深度学习的课堂应该体现情感的深度,要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博大、越来越深沉,这样,课堂的育人价值就实现了,“人”就立起来了。

三是“深到审美那里去”。教师要教出本学科特有的美,语文的美在于文字符号的声韵美、情感美,数学的美在于思维的逻辑美,要通过学科的美“打动孩子的心灵”。

同时,理想课堂的“长”(生长),其要素“刨坑”“攀岩”“拔节”也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清”(清晰)的6个维度、22个观察点,指向教学思路的清晰;“融”(融合)更是对新一轮课改的新的增长点“跨学科”“跨时空”“五育”的详细阐释。

“实、长、清、细、深、融”共同成就一节好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回归到每一节课中,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生长的空间。一要敬畏课堂,要有“课比天大”的执守;二要坚守儿童立场,顺着儿童成长的方向;三要秉持教学的勇气,通体透明地认识课堂;四要遵循“从游”规则,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五要有精心的预设,在精心的预设中实现精彩的生成;六要“洗尽铅华”,让教学稳步前行;七要能够“戴着镣铐跳舞”,在充分了解教育科学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艺术;八要敢于“自诊”,在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中生成教育的智慧。

李政涛说,“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个瞬间,都是永恒的瞬间”。教师要善于“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课堂火花,通过记录留存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课吧,在每一节生动的课堂里实现专业生命“活泼泼”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