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只顾攀登不问高
■朱明海
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马斌先生曾寄语优秀青年教师要牢记“五个一”,围绕一个思想的点子,探索一条特色的路子,提炼一个科学的模子,播下一批共鸣的种子,扬起一面鲜亮的旗子,争当教育家型教师。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对此深有感触。
向上仰望,向下扎根
受小学班主任的影响,我2005年6月从扬州教育学院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当老师。那里有务实进取的教学团队,也有我的根。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成为一名敬业精业的好老师!这样才对得起这份工作,才对得起父母、师长对我的栽培。
有了成长的渴望和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我便一直想出去看看,学学前沿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艺术。记得在2007年,小学语文界有个“亲近母语”课题刚刚起步就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而课题主持人徐冬梅也是我大学的恩师。我想:“何不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从亲近恩师开始亲近母语?”于是在暑假期间,我自费踏上了去扬州的列车,在“亲近母语”研习营作开班发言、与专家对话……就在那里,我认识了梅子涵、窦桂梅、薛瑞萍等越来越多的“好老师”。从此一发不可收,哪里有学术峰会,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记得一次有个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大会要求星期五报到。我收到通知后马上和会务组联系,并立刻在网上订好火车票。放学后,我匆匆赶往火车站,晚上9点多,终于到南京办好了报到手续,这才想起来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有人说:“你既奔波又花钱,这是何苦?”我是这样想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我只有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才能不断成长。虽然当时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好,来回费用也不少,但我们绝不能停止学习,也不能斤斤计较地去给学校添麻烦,让学校报销费用,要舍得为自己投资。
一次次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做个“好老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正确认识儿童,他们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要呵护他们独特的成长体验。于是,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越来越喜欢听我的课,经常是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妙语连珠,而我也成了他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海哥”。
凌风摇曳,拔节生长
我的好学打动了恩师徐冬梅,她给了我走上“亲近母语”讲台的机会。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我自信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展示自己。回来后,我主动在学校里“搬课”,学着演绎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并邀请周围的老师走进课堂,共享学习所得。学校领导看我主动要求进步,就把我推荐给了锡山区教研员,请他们来指导我的教学。
“走出去学习”成了我专业成长的起点,使我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学校又给了我许多发展平台,让我朝着做个“好老师”的目标不断迈进。工作19年,我上过校级公开课300多节、区内外展示课60多节,作过市区级讲座50多次。我在江苏、浙江、青海、新疆等省区,留下了一连串探索的脚印。
记得12年前,当时的无锡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郑霞老师第一次听我上课,我一如既往地发挥我的幽默风格,却对学生的回答有些不置可否。我至今记得,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不应一味取悦学生,应该陪伴他们解读语言文字的密码。我当时犹如醍醐灌顶,回去后马上写了篇文章——《文字解码:突围语文的被品德化》,并在一本省级杂志上发表,这指引了我以后的教学。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展示、比赛中,我一节一节地生长着。学校、区里给了我许多机会,不光是语文,还涉及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多门学科。我珍惜每个参赛机会,把它们看作自己专业成长的节点。我认定,“生长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一路走来,我先后获得了锡山区首届领航杯赛课一等奖、无锡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十几年的赛课经历,鞭策着我快速成长。参加省市教学基本功大赛时,有很多内容是我的弱项,但我坚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努力者的”,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咬紧牙关,以赛促练,拉长短板,全面发展。我看了10本专业书,写了50多篇演讲稿,读熟了12册教材,编讲了10多种类型的故事,请了锡剧团的老师学唱戏曲,像入了魔似地接连上公开课,超越着昨天的自己。凝神屏气,我仿佛能听见自己在专业成长中不断拔节的声音。
在一次次历练中,我快速成长起来:2014年,我被评为锡山区学科带头人,拜江苏省特级教师、锡山区教育局时任副局长孟晓东为师,加入了孟晓东名师工作室。他亲切地对我说:做个“好老师”,我们除了要追求学历、职称、学术荣誉,还要有一刻虚静——“好文出自孤灯下”,要有一份高贵——“闲暇时候多阅读”,更要有一些积淀——“顿悟时刻成文化”。站在课堂里,我们要“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子弟交代”。
于是,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都成了我的枕边书。我也从他们身上悟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母语教育,就是要达成言语和思维的生长。
在孟晓东名师工作室里,我上了许多课,师父一次次针对我的课堂谈道:“语文老师,走上讲台你就是语文”;“一堂好课,要让学生有在场感”;“教学是一种期遇,让孩子与文本、生活不期而遇”……
我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提炼、追求着自己的聊读教学主张——以儿童伙伴的姿态,循着儿童的理解路径,边读边聊,以聊促读。2021年,我执教的聊读课《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在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展播。课例《匆匆》被制作成光盘随备课手册全国发行。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提炼,我撰写的聊读系列论文陆续在核心期刊发表。我把聊读当成一种课堂交往:建构文本的意义,重构儿童的经验,发展师生的素养。现今,聊读已成为八士实验小学乃至区内外部分语文教师的共同教学追求。
2019年,34岁的我被评为无锡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22年,我又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我决定,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做一名有情怀、有主张的“好老师”,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更好地教书育人,让自己走得更远。
春华秋实,蓬勃招展
师父孟晓东一直对我说:“明海,你的成长确实有温度,以后还要垫高厚度,拓展宽度,切入角度,提增速度,蓬蓬勃勃地长向四面八方。”
因此,不光是业务上努力生长,我还在管理上要求进步,尽自己所能真诚地为大家服务。我担任语文教导处副主任,精心组织每次教研活动,开展同课异构、专题研讨,形式多样而效果明显;担任团支部书记,组织团员青年“比学赶超青春榜样”;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捕捉素材、琢磨视角,写出篇篇优质报道……
2014年,我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和老师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模块教学”研究中。这是我们承担的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为了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抱团学习文献,分头带好实验班,合力上好研究课。2015年暑假,学校要编写研究专著,这对我们一个乡村小学来说是头一回。从内容编排、文字校对,到封面设计、联系出版,我们不断摸索。记不清改了多少稿,只知道我在办公室里整整坐了两个月。最终,我们的专著由出版社公开出版,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锡山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无锡市精品课题一等奖,并入选中国首届教育创新成果,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8年,我担任学校副校长,协助校长拟订了“八士实验小学质量提升行动策略”,以“阅读+”“问题+”和“任务+”的思维为课堂增色,为教师赋能,使学习增效。我们开设论坛明方向,分析数据抓薄弱,落实策略促发展,带动周边村小一体化进步……同时,我和学校党总支书记带领“至真”好教师团队,确立“以事立人”格局,把各种项目聚合起来,形成共同向上的平台。针对学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我们构建与实施“八士实验小学‘融合·至真’育人体系”,将团队建设为无锡市“四有”好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获评“江苏省苏派名校联盟学校”等多项荣誉。
工作19年来,我担任过很多职务,现在是学校的执行校长。不管干什么,我都告诫自己,要干一样、爱一样、精一样。如今,我更乐于和老师们共同成长。
(作者系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执行校长,“锡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