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平:耕耘“热爱” 收获“真实”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姚国平:耕耘“热爱” 收获“真实”

■本报记者 李大林 糜晏嵩

个人档案

姚国平,江苏省仪征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扬州市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人大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督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全国各地做课堂教学管理和历史教学学术报告200多场。

另眼看他

他是高质量治校的引擎“探构者”。在当今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实现高质量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姚校长深知:一个教师的思想高度决定着自身行动的质量效度,思想力是撬动学校育人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支点。因此,在对高质量治校思想力进行整体探索建构的基础上,他十分注重发掘师者用思想力引领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价值,呈现了“起于反思,变于思维,成于思路,终于思想”的高质量治校探构者姿态。

他是高质量治校的灵魂“探育者”。文化是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最本质的力量。多年来,姚校长一直关注学校文化力量的培育,按照“寻根、铸魂、塑形”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路,高举学校“和文化”的特色旗帜,弘扬“唯真唯实”的学校精神,致力于追求“和为根,实为干,竞为枝,创为叶”的文化品质,将学校文化精神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转化为师生发展丰富、生动的高品质状态,“聚合”全体师生的“文化之魂”,突显了一校之长凝聚文化力量,高质量治校的灵魂培育者形象。

他是高质量治校的核心“探行者”。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广大师者深耕育人。姚校长长期保持一种敬畏职业、辛勤耕耘、深度创劳的深耕状态,引领教师先后开发了60门以上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铺设了适合的“跑道”。他还以博学的才智和严谨的作风深耕教学,那几百本笔记曾打动过无数学生、家长,具有强大的感召力。3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历史教学、学校治理、教师发展、特色育人等诸多方面用心深耕探索,彰显了一位资深校长强大的深耕力量及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先探先行的典范。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姚校长一定会始终保持一种高质量治校领探者的行走状态,勤于思考,根植文化,深耕创新,不断开拓新时代高中多元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时空、新场域、新情境;一定会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明晰目标,聚焦主题,突出本质,塑造品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精进、有所创生。

——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辜伟节

我是2007年从一所乡下中学调到仪征中学工作的,刚来仪中,对于姚校长,我发现“世人皆传其名,唯我不知其事”。一个人的形象,往往通过一系列事件逐渐丰满:姚校长刚工作不久就被大学聘请去上课,要知道,在当时我心里觉得能来县中教书已是惴惴不安,怕误人子弟,一名中学教师能在大学兼职授课,那定是大师级的存在;姚校长来仪中工作时运来了一卡车的书,如果说一名教师家里能有一书橱的书,那已是底蕴深厚,收藏有一卡车的书,那书已然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姚校长经常读书到凌晨两三点,这使我想起了川端康成《花未眠》中“凌晨四点钟,我看见海棠花未眠”的名句。

泰戈尔《用生命影响生命》中有这样的诗句:“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来仪征中学工作后,我就一直在姚校长分管的年级部担任班主任,我对姚校长的印象,也由先前同事们只言片语里的“威严”发展到“让人温暖”:姚校长常年住在学生宿舍,他几乎能叫出每一个住宿生的名字,晚上他会提醒孩子们及时熄灯休息,早上他又教育孩子们要早起就餐,他在住宿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慈父”;姚校长每天早上都坚持站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走读学生的到来,而且他会与每一位学生打招呼说“你早”,孩子们渐渐地由被动地回复“您早”到主动地问候“姚校长早”;每一届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姚校长都要为学生做“高中学生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问题”与“仪征中学校园文化阐释”主题报告,激发学生对家国、对学校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是立德树人之“根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姚校长就是仪征中学师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

——江苏省仪征中学副校长 孟令军

图为姚国平在江苏省仪征中学校园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思想者首先要做读书人。在这一点上江苏省仪征中学校长姚国平是坚定的践行者:从1984年上大学起,他每月生活费中最大的开支就是购书。40年来,他购书1.4万余本,年均350本。正是常年的阅读积淀与深入实践,让他成了思想丰厚的教育人。

“有反思才能有发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者,他深谙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在推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他坚持“打呆仗”,通过优化三轮备课、撰写录课反思、制定问题清单、举办主题沙龙、开设仪中讲堂等举措,筑牢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引领教师达成各自的专业成长目标。

“办学治校没有什么‘大事’,要扎扎实实地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1987年参加工作,37年来,姚国平始终如一,严谨认真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故事,并以此启迪人生智慧,触动师生心灵,引领精神成长。

“做一个精神上的跋涉者,让脚下永远是起点。希望穷毕生之精力,究育人之真谛,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快乐。”这是姚国平的教育箴言,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在热爱的教育田野中耕耘,他不仅收获了个人的“真实”成长,也在仪征中学发展和师生生命历程中留下了“唯真唯实”的可贵印记。

从“始于热爱”到“成于坚守”

什么是对教育的热爱?在11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从姚国平身上有了深切体悟。37年的教育生涯,他过得简单而纯粹。阅读、思考,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读书要读什么?无论是初登讲坛时,还是担任校长后,读书一直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每天忙完工作,在别人选择休闲放松或社交活动时,他会把自己和书关在一起,读历史、哲学、文学等各类书籍,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种报刊,他真正做到了为兴趣而读,为运用而读。

读书要怎么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涉猎面可以广,但真正要读进去,还是要一人、一书、一支笔加一把剪刀。在他读过的书、报、刊上,会有各色批注,划重点、写心得、记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进去是内化,写下来是强化,剪贴好是避免碎片化。”姚国平说。

1966年出生的姚国平,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今年3月,他把自己的1万余册图书、200余册文摘剪报、800余册教案和工作笔记等全部捐到了仪征中学,学校专辟一间书屋放置,供师生阅览。姚国平说:“书屋取名‘积微斋’,取自《荀子》‘能积微者速成’之意。积微二字,一为积,日积月累;二为微,从细微处着手。就是想用我读书教书的经历,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求学带来一些启发和激励。”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的深度和厚度,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也为他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自1991年在《班主任》杂志发表首篇论文《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管窥》以来,33年时间,他累计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不仅如此,他主持的省市级课题贯通“九五”至“十四五”等各个时期,在省内外和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良好影响。

“大家都很喜欢上姚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仅有趣有料,而且总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曹淑莹是仪征中学2000届毕业生,2004年大学毕业后回仪征中学任教,即便时间已过去20余年,她还清晰地记得姚国平当年的授课内容。

1999年的一节近代史课上,姚国平在讲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时,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向西方学习,然后谈到了学习的3个层次,即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那时政治教材还没突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相关内容,而我们在历史课上就已经了解并熟记于心了。”曹淑莹说。

2017年担任仪征中学校长,姚国平仍坚守高三课堂,以优异的成绩带完了2018届学生。虽然现在不再带班授课,但他还坚持开设选修课,并为高中生业余党校进行授课。他开设的选修课“仪征乡土文化”“仪征中学学校文化阐释”等,很受学生欢迎。“由于资料占有多、平时思考多,姚校长上课总能旁征博引,并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场景、事例,讲述抽象、深奥的内容,以小喻大,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学生在会意的欢笑中掌握了所有教学内容。”仪征中学副校长吴敏说。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要用心读有字之书,还要坚持读无字之书,对火热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山川名胜,尤其是重要历史事件的遗迹,我一直坚持实地走访体验。”姚国平说。多年来,除了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姚国平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份,探寻历史印记,聆听历史回响。不仅如此,在他的工作电脑里,还分主题收录了大量时事、百科类阅读资料,并分门别类整理为40多个文件夹,存储量达150G。

因为热爱,姚国平在专业成长路上不断攀登,不仅个人专业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也为更多青年教师成长作出了榜样。

从“一个人努力”到“一群人接力”

“学校最重要的场域就是课堂。”姚国平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2007年成为仪征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后,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并以此作为提升办学成效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什么?起点在哪里?怎样放大课堂教学管理的边际效应?姚国平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仪征中学的课堂上,有明确的面向教师的“三个严禁”,即严禁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打断学生陈述,严禁教师在给学生规定的思考时间内打断学生思考,严禁教师在给学生规定做练习的时间内打断学生练习。

“教师插话有两种隐性不良后果,一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严密性和流畅性,二是会让学生在无意间养成不尊重他人、不认真倾听的习惯。”仪征中学副校长孟令军告诉记者,起初有教师反映,学生讲得多,教学任务完不成。在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大家才慢慢明白,教学任务是老师设定的,如果一味追求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而没关注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提升情况,教学任务即便完成了也价值不大。

用硬性规定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意识习惯,只是姚国平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一个环节。为切实提升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的把握水平,他还在仪征中学构建起包括优化集体备课、进行录课反思和整理问题清单等一系列举措的课前、课中、课后教改体系。

在仪征中学为政楼8楼,最引人注目的是12个学科的集体备课室。每间备课室都是独立的房间,备课室内均装有录课设备和触摸一体机,每个座位前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每个学科教师,在一堂课开始前,都要完成3轮备课:第一轮个体备课出思路,第二轮集体备课出思考,第三轮个体备课出思想。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特别注重“预上课”环节,即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一人主讲,大家相互讨论,内化优秀,弥补瑕疵,纠正错误,达成共识,真正做到真诚合作,人人参与,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

“每一次备课,都是一次深度教研,每一轮打磨,都能深化我们对课程教材乃至课标的理解和认识。课后撰写录课反思、梳理问题清单,一节课下来,我们就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教科研训练。”仪征中学历史教师刘明森说。刘明森是姚国平的徒弟,2016年到仪征中学工作以后,步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除受益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推动,姚国平的悉心引领也功不可没。

刘明森到仪征中学工作后,姚国平不仅和他一起参加组内教研、集体备课,还主动邀请他来听自己的课。课后,姚国平还会跟他交流上课心得,听取他的想法。这样毫无保留地引领、帮带,让刘明森心生感佩,也增强了专业发展内驱力。有一段时间,刘明森每周都会写一篇文章请师父指点,而姚国平每次都会给予悉心指导。就这样,两年下来,刘明森的论文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从2018年开始,他连续5年获得扬州市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

“独行快,众行远。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努力是基础,学校引领推动也必不可少。”姚国平告诉记者,每年新教师入职,学校都会组织专门培训,而他始终坚持为新入职教师上第一课。在此基础上,通过给青年教师量身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实施校长点课、行政示范、骨干示范、师徒同课异构等举措,不断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内驱力。就这样,仪征中学的教师队伍获得了快速成长,近3年,全校288名教师有近百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或荣誉,学校申报的“‘和融·共生’好教师团队”被评为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

“曾国藩领导湘军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只要找准了方向,携手踏实前进,就一定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成长。”姚国平说。

从“真实做事”到“和合育人”

“办学治校没有什么‘大事’,要扎扎实实地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要教师们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我所做到的,不一定要求教师们都做到。”在担任校长后,姚国平一如既往,以身作则,把办学治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努力做到极致。

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是一个单位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仪征中学,各个科室、年级部的工作计划是细化到周的。每周一上午学校都会召开行政例会,会上各科室、各年级部负责人先汇报上周工作总结与本周工作安排,分管校长点评,校长最后总评,目的就是鞭策管理人员谋事、做事,同时也引导年轻干部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对于学校层面的计划和总结,姚国平更是抓得实而又实。“每年制订工作计划,形成工作总结,都是校长办公室的大事。”仪征中学校办副主任汪锐告诉记者,以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为例,全文近1.9万字,前后修改了6次才定稿。每一次修改姚国平都会参与,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用不同颜色的笔,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思路,直至修改完善。

在姚国平看来,抓好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学校干部在其负责的领域内聚着‘一群人’,而干部则是这群人中‘关键的一个’,干部领导力问题,实质就是如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问题。培养干部领导力关键就是培养其思想引领力、战略行动力和组织治理力。”

“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和生活上暖人心聚人心,姚校长都做到了。”汪锐感慨地说。2016年,汪锐调入仪征中学,开学不久,他父亲在安徽老家因病住院,在他请假陪护父亲期间,姚国平每天都会打电话关心其父亲恢复进展和他的家庭经济状况等。不仅是汪锐,学校所有教师遇到困难,姚国平都会关心,教职员工家中若有老人故去,姚国平不论工作多忙、路途多远,都要前往吊唁。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窗户在上课期间都会开3至5厘米?”采访期间,副校长吴敏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好奇。原来,这跟姚国平听课时的发现有关。为了保持室温舒适,坐在窗边的学生都会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几十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一堂课下来,不仅会因缺氧降低课堂效率,时间久了,污浊的空气对师生健康也有损害。为此,他反复观察尝试,最终确认窗户打开3至5厘米,既不会导致室温变化,又可以确保空气流通,提升课堂效率。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多考几个本科生,而是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姚国平说。仪征中学的办学思想是唯真唯实,传承“和文化”历史底蕴,立德树人,办好高品质示范高中。为了给师生充分的精神熏陶,仪征中学的图书馆是开放的,每学期所购新书,一律放在校园廊道的300个开放式书柜和12个学科专业阅览室书架上,所有学科专业阅览室都没有门。两个开放式书柜配置一张不锈钢阅读长椅,校园道路两侧、树林、花园等场所配置仿古木阅读长椅,所有长椅加起来有300张。

孟令军说:“《论语》《大学》《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仪征中学师生的必读书目,每学年读一遍,每学年写一次读书笔记并评奖。”为让师生们时刻感受由外而内的浸润,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姚国平全程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布设。教学楼、艺术中心、实验与科技楼、体育馆等所有楼栋的名称,均是他结合《论语》内容精心选取,楼栋题字则是他用了一个寒假,搜集中国历代书法家字体组合而成。此外,新校区道路命名、老校区特质文化传承及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治学精神、历史积淀与仪征方志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整体打造,无不倾注了他的汗水与心血。

37年光阴,37载耕耘,姚国平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愈发深沉。每天早上学生进校那段时间,他都会准时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学生入校,学生推车经过他的身边,都会送上一声问候:校长早!他也总是微笑回一声:你早!多少声问候,就有多少次回礼!从晨光熹微到月明星稀,姚国平的教育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