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松:让“科学种田”惠及更多农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王林松:让“科学种田”惠及更多农户

■本报记者 杨潇

图为王林松到省农科院学习育种知识

从一名普通乡村医生,到自学成为技术种植专家,再到带动农民种好粮,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溧阳市优质稻米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王林松始终秉承一个信念: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成长,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个信念不仅支持我走过了从医的岁月,还引领我跨入农业这个全新的领域。”

1999年,王林松中专毕业后,成为溧阳市南渡镇永丰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数年间,王林松见到最多、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农民,经常听他们说起稻田里的那些事。“当时,我总是在想,怎样才能让农村荒废的土地重焕生机,让村民学会科学种植,增加收入呢?”王林松说。

就这样,这个没有种田经验的村医逐渐萌生了“弃医从农”的想法。为让百姓都能吃上“放心粮”,王林松默默立下志向——学好农业技术,带领大家种田致富。

2008年,王林松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农业基地。此后,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当地各级图书馆,往往要管理员提醒闭馆时间到了,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夜深人静时,往往是他思维活跃的时候。他利用休息时间阅读、学习,日复一日。十多年间,王林松阅读的农业种植方面的图书多达800多册,记录的笔记本有80本以上。长期积累,让王林松对农业种植有了独到认识,为他深耕科学种田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11年,王林松创办了溧阳市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寻求更为系统专业的高产优质稻米种植方法,他将目光转向了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大学。在扬大农学院,王林松几番上门拜访、求教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张洪程被他专注农业、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下了这个没有专业基础的“弟子”。2019 年,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扬大签订合同,成为扬大研究生团队创新基地,并聘请张洪程院士担任指导专家,形成了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农业种植模式。合作社发展至今,拥有各类农机100多台(套),带领当地256户种田大户共同发展,粮田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其中王林松个人流转土地5200多亩。

王林松对农业情有独钟,并将全部热情都奉献给农业,这助力他在“让百姓吃上更好的粮食品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粒水稻种子变成大米,要经历170多天。王林松总是早晨5点就拿着农具下地,中午随意吃上两口饭,天黑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十几年来,我把水稻当成自己的孩子。”王林松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先后到南京、宿迁、盐城、浙江等地参观学习,并结合溧阳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水平,优化培育品种。如今,他种植的“南粳46号”水稻从原亩产量900斤提高到了1600多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

鉴于自身经历,王林松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他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他化身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知识传播的宣讲师,积极投身公益教育活动,以多种方式带动和促进大家学习,每年开展公益科普讲座20多场,近5年累计惠及农民3.5万多人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要让更多孩子知农、学农、爱农,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更好地回馈农业、农村、农民。”王林松始终认为,终身学习理念应从娃娃抓起,农耕文化更要传承给孩子们。2022年,王林松投资3000多万元,在溧阳当地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稻香文化馆,系统全面地展示稻米文化知识,成为孩子们的校外实践基地。他带领孩子们观察秧苗的生长,了解稻谷碾压出米粒的过程;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解一粒米的由来,让孩子们领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近5年来,2万多名学生来这里系统学习稻米知识,了解水稻生长的全过程,深度感受农业魅力。

多年来,王林松扎根农村,让“科学种田”惠及周边农户,带动无数人加入终身学习的队伍,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不久前,王林松获评 “2024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