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培养小科学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科学+”培养小科学家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图为“大国工匠”、锡师附小校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正在为学生上工程课。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园里有一个“生命的起源”长廊。孩子们最爱来到这里,观看生动的人类发展图谱,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该校这样的科普场地还有很多,随处都有满满的科学元素。锡师附小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张明霞说:“锡师附小校园里每个角落都成为激发儿童探究欲的地方。”

锡师附小建校于1913年。创办之初,首任校长就提出“诚勇”校训,确立“儿童教育”的使命,旨在培养“赤胆忠诚,勇攀高峰”的“诚勇”少年。“‘诚勇品格,乐学精髓’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张明霞向记者介绍说,早在1985年,该校就在全国率先提倡“乐学教育”,成为原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7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在“乐学教育”理念引导下,锡师附小富有特色的科学教育道路越走越明晰。

“我正在骑的是发光悬铃木,骑车的动作可以将人体内的化学能转换为车轮动能,传动系统又将动能传递给发电机组,最终动能转换为电能,悬铃木就可以发光了。”在校园“能量场”内,锡师附小五年级学生郑文睿一边讲解一边使劲地骑着发电自行车,将课本里的动能知识形象地呈现出来。

“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知识,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动手、创新的兴趣和能力。”锡师附小教育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诸康俊说。立足国家课程,锡师附小在一到六年级开足、开好科学课,并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玩探合一”模式,让师生带着一定的探究任务通过“玩”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从而了解科学知识,发现科学价值,产生科学兴趣。

跨界课程的实施使得科学教育在各个学科深度渗透,契合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张明霞说,“学校‘乐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正是培养创新儿童,这也是我们实施‘科学+’方案的育人宗旨。”

锡师附小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科学研究的内容,以生活中的真实科学问题为导向,从“生活+”“技术+”“学科+”等研究路径综合语数英音体美等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鼓励学生在调查、立项、研究、实践和汇报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探索科学方法。

科学加美学也是锡师附小的教育特色。“工业设计是工程里最能体现审美的,就像音乐里快慢的节奏,我们学工程也要有节奏,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的‘美’。”学生家长、科研工作者于真正向孩子们详细讲解科学中“美”的表达。于真每学期都要走进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中的美育”讲座。“我们强调科学教育的人文属性,注重让学生树立科学审美意识。”锡师附小副校长高纯说。

为拓宽科学教育的学习场域,打破传统课堂的学习壁垒,锡师附小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和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与航空工业研究所、江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无锡分院等科研单位联建,组建“生物发酵实验室”“人体医学馆”“科学素养拓展中心”“遨游一号太空科技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数十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定期去基地参观和学习,拓宽科学视野,实践科学方法,了解前沿科技。

“为了让青少年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与体验各类前沿的新兴科技,锡师附小让校内教育和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将优质课程与活动引入校园。”学生家长、无锡市少年宫科技部负责人任好向记者介绍道。锡师附小还邀请社区科技名人、社区公益组织加入科学教育队伍,定期到学校开展社团活动。

锡师附小还在2018年开创“奇点”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奇点”微信公众号发布科学知识,指导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创意作品、创新实验、创造发明提供展示的平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浸润式科学教育中,锡师附小涌现出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诚勇”少年,其中有发明“新型安全树木围栏”并无偿捐出专利的小科学家,有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还有许多参加全国、省、市科技创新比赛获奖的科学小达人。“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孩子们的未来值得期待。”张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