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无他,唯爱与执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倾注情智、静守初心,刘嫣静从学前教育跨至特殊教育,将偶然开端升华为必然坚守——

特教无他,唯爱与执着

■本报记者 王丽

从苏州古城区养育巷拐进东侧海红坊,沿着青石板路走上约百米,就是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嫣静笑吟吟地打开校门,一头秀发,依然是记者记忆中的模样。10年前来时,这里还叫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刘嫣静说,2016年区划调整,原苏州市平江培智学校、沧浪培智学校和金阊培智学校3校合并,更为现名。

合并后,校区大了,教师多了,生源复杂了。“现在推行融合教育,一些轻度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我们收录的孩子多是重度残障,特别是孤独症孩子比较多。”刘嫣静说,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本部90多个学生,学生绝对数少了,但施教难度比以前大了很多。

全省1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数千名专任教师默默耕耘在特教园地,刘嫣静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她从学前教育主动跨界而来。

2002年,苏州市虹桥幼儿园副园长刘嫣静参加献爱心活动,到培智学校教孩子们折纸。很简单的折叠动作,可他们就是学不会。好不容易,她握着一个女孩的小手折成舞动的小鸟。“啊——啊——”孩子们欢呼雀跃,拉着她的手,抱住她的腰,舍不得她离去。

那一刻,激荡出刘嫣静心中深深的悲悯之情,也改变了她的教育人生。面对亲朋的讶异眼光,28岁的刘嫣静放弃熟悉又优越的平台,转投特教,一干22年。

偶然的开端,为什么成为必然的坚守?

有些孩子是带着不幸来到世上的,脑性瘫痪、孤独症、癫痫……生活对他们及其家庭而言,意味着痛苦和重压。在与他们相伴中,刘嫣静越来越感受到特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让残障者与健全者共处,不仅帮助前者获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还能让后者理性看待生命个体的不同,完整了解生命的意义。

刘嫣静说,当好一天的特教教师不难,可当好每一天甚至是一辈子的特教教师,不容易。“我们每天做的是毫不起眼、最为琐碎的平常事,要一遍遍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重复指导,常常遭到情绪失控孩子的拳脚相向。”种种困难,也曾让刘嫣静烦躁、彷徨,“但当孩子们对我甜甜一笑,当他们朝我热切拥抱时,我看到了教育的价值。”

2006年刘嫣静担任校长后,开始以行动引领和激发教师们心底里的爱。她衣服口袋塞满了纸巾,因为时时要给孩子们擦鼻涕、拭口水。于是,全校教师衣服口袋都鼓鼓囊囊的。2007年,刘嫣静组织成立“老师妈妈”志愿队,全校教师100%参与。那些曾被定义为“不能”的孩子、看似“不一样”的孩子,在春风化雨的浸润下,获得了成长。

特殊教育需要付出所有的爱。在刘嫣静看来,“所有的爱”除了情感,还要有智慧,需要执着。她说,特教教师在庞大的教师群体中占比很少,但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还有整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她跨出职责边界,主动延伸特教链条,多方织就帮扶网络,改善了一个弱势群体的命运,引起全社会对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

2006年秋学期开学不久,一位母亲抱着不足6岁的脑瘫孩子找到刘嫣静:“听说你们学校老师特别有爱心,能收我们吗?”渴求的眼神,击中了刘嫣静。她知道,越早对智障儿童干预和教育,其提高、恢复能力的希望也就越大。但是,那时特殊教育没有向学前儿童开放。还在这一年,刘嫣静在路边看见毕业生小俊,高高大大的小伙子抱着路灯杆茫然地看汽车。她心痛极了:“难道我们多年的付出,换来学生这样的生活状态?”

2008年,金阊培智学校改扩建,刘嫣静申请创设学前教育康复班。整整一个夏天,刘嫣静奔波操持,又黑又瘦。当年9月1日,首家智障儿童学前班终于如期开班,迎来6名3-6岁的智障宝宝,填补了苏州市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此举也为智障学生学前教育研究开了先河。

2009年,刘嫣静在校园里建了一个约140平方米的智障少年职业教育基地,让原本15周岁就面临毕业的学生继续留校2到3年,学习简单的职业技能。学校还开设家政服务、物业保洁、烹饪、西点制作等系列实用课程,在苏州乃至全省率先构建15年特殊教育体系。

1997年的一天,苏州儒商陈素兴应邀走进金阊培智学校。教师们教孩子识字、画画,还有穿衣、叠被、走路,那份耐心和细致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和市工商联等单位联合成立苏州市同济儿童匡智中心,27年间持续关心支持特教事业,累计捐助800多万元。

当校长后,刘嫣静一有机会就奔走呼吁,为孩子们创设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除了匡智中心,苏州园区一家IT公司无偿为学校研发“快乐岛”智能训练教学软件,在国内首创基于智障儿童生活体验的软件。苏州一家酒店在大堂设点,义卖培智学生制作的皂品和香薰。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师生为孩子们做专业评估、开康复处方、辅导康复训练……为了推动更多智障学生就业,刘嫣静奔波多家星级酒店、物业单位以及公益组织。截至目前,12家单位为残障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30多名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017年,拉长的特殊教育职教链条因相关政策中断了,刘嫣静又面临困境。有缘有念的人,终会相遇。2020年,“90后”小伙牟云成立苏州做件好事企业管理公司,为残疾人打造适配的辅助性就业项目。采访当日,记者看到20多名残障人士在清爽整洁的车间组装电路线束和电脑键盘,其中10多人都是姑苏特教学校毕业生。3楼“助翼梦工厂”里,4个残障孩子正在志愿者帮助下学习,“梦工厂”是刘嫣静和姑苏区残联以及做件好事公司联合打造的残障少年职业教育“预备役”。“让残障孩子有处去、有事做、有人管、有技能、有价值、有未来,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刘嫣静说。

经人教社遴选并指导,从2017年起,刘嫣静带领学校教师编写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材,开发《学习实践与评估》3本操作手册。从试用、试讲到反馈、修改,完成一本教材要历经好几个轮次。刘嫣静说:“特殊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为我们的孩子多做一点事,我很开心。”

人物简介:

刘嫣静,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审组专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适应》分册主编及核心作者,主编出版专著《特殊需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疗法》。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最美人物、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