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没有围墙的学校   享行走路上的风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建没有围墙的学校   享行走路上的风景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申海峰

图为该市兴泰中心小学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

新教育认为,学校的格局有多大,未来,孩子的胸怀就有多大;学校里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未来,孩子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育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旅途,它是自然的,开放的,有着草木清香和蓬勃生机。

作为最早全域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在2019年承办了新教育实验第十九届年会,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姜堰区以《唱一首“乐学”的歌》为题作新人文教育叙事报告,分享了姜堰实验区的新教育故事,还以《行走的歌谣》为题作了“聆听窗外声音”行动叙事。

5年来,姜堰区坚持建好没有围墙的学校,让教育向四面八方打开,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真正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做到胸有丘壑千重,心藏河川万缕。

2024年上半年,姜堰区各类研学实践基地接待本市63所学校7.8万名学生、市外26所学校2.1万名学生,溱湖绿洲研学旅行基地等获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示范基地”,一幅洋溢美好、见证成长的温情画卷逐次铺开。

课程开发体系化,

实现从“观光游览”向“研学相长”转型升级

研学,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针对当下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的“旅而不研、行而无学”现象,姜堰区开发更系统、更全面的课程,解锁成长的N种可能,实现研学旅行品质最优化。

坚持一张图谱引领。姜堰区制定《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准入管理办法》,充分依托乡土文化、地域资源,建设“1+N”模式高品质课程图谱。“1”,指泰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主营地,占地面积约22亩,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800人研学、住宿、用餐,现已开发高品质课程60门;“N”,即N个区内研学基地和区外优选基地,目前已打造区内14个辅助营地,均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套餐。每学期初,在姜堰区溱湖湾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各学校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确定研学主题、内容、时间、频次,确保研有所指、学有所思、游有所获、行有所得。

注重“教旅融合”发展。“教育立区”和“旅游兴区”是姜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旅融合”,按照小、初、高3个学段,从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设计必修和选修课程,构建了含“爱国?红色”之旅、“创新?科技”之旅、“活力·团建”之旅、“历史?人文”之旅、“农耕?绿色”之旅5大主题板块的研学格局。我们鼓励支持各校现有的省级特色课程基地对其他学校学生开放,形成了研学旅行系统内外资源共享机制。

突出“文化根脉”传承。一个学生,只有深刻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社会变迁,才能真正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根植心中。姜堰区通过研学课程设计,打开乡土文化之窗,探寻传承密码。“小杨人家”研学基地坐落在桥头镇,本地流传着刘氏家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的佳话,该基地竭力打造状元文化,开辟状元林,种植“冠军”树,展示刘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传承文脉。溱潼李氏家族“一门三院士”,溱潼古镇大力打造院士故居,发掘院士家风家训,追寻院士成长足迹,传承院士勤勉、创新的科学精神。

基地建设特色化,

实现从“到此一游”向“沉浸体验”转型升级

我们举全区之力,打造“乐学状元郎 逐梦溱湖湾”研学品牌,借助姜堰本土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独特的、丰富的、沉浸式的研学体验。

借力数字技术。为满足研学旅行深度体验的需求,各研学实践基地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体验效果,让游客在实景模拟、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享受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如在5A级景区溱湖湿地公园引入5D、AR技术,让学生在虚构空间感受溱湖四季的景色变换,溱湖会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况。

彰显人文内涵。各研学实践基地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和节日嘉年华,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的独特教育价值。如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种植中药并制作标签,讲述中医药文化典故、中医名人故事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认识中医药材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传统医学的源远流长。

凝聚家校合力。相对于传统的研学,亲子同行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区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设计了丰富的亲子体验项目,如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射击、军事越野等活动。每年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各基地均向全区家长和学生发出“亲子研学过佳节”研学旅行倡议,组织开展“游家乡、知家乡、爱家乡”亲子研学活动。

导师队伍专业化,

实现从“景点导游”向“专业导师”转型升级

为保证研学旅行课程高质量实施,姜堰区创新推行研学旅行导师制,着力提升研学旅行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坚持“引进来”,提升课程水准。区溱湖湾研学旅行研究院协同各研学实践基地与有关院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由专家教授领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教育名师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化产品研发团队,每年以“揭榜挂帅”方式推荐30门优秀课程入驻营地,在培育和丰富精品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家长反馈和点课情况,以10%的比例淘汰更换“差评课程”。

坚持“全覆盖”,做好导师认证。教育、文旅等部门首创研学导师职业标准、研学导师资格认证制度,联合开展研学旅行导师语言、知识、服务技能训练,目前已经完成全区两批200名研学旅行导师培训,实现学校全覆盖,区文旅集团制定《研学旅行导师奖励若干意见》,为导师提供课程研发、研学服务的经费保障。

坚持“校本化”,优化研学服务。各中小学校明确管理人员和教师,专门负责研学旅行工作,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切实增强在研学课程开发、主题确定、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性。

教旅融合品牌化,

实现从“自给自足”向“共建共享”转型升级

“聆听窗外声音”是研学旅行的目标导向,也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深入推进研学共同体建设。与文化、文气、文脉相通的地区联合,携手韶山、邳州、泗洪等地,共同打造跨区域研学旅行共同体以及推广联盟,相互开放本地的优质研学资源。

主动联手高端宣传平台。与国家级知名旅行社合作,参加各类旅游品牌发布会,集中宣传区域研学旅行;与更多的知名媒体、流量达人深度合作,加入国内网红旅游网点“朋友圈”,打造跨区域网红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区外青少年学生来姜堰研学旅行。

积极举办研学主题活动。定期承办研学旅行研讨会、姜堰研学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放大姜堰研学实践基地的品牌效应,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校向四面八方打开,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聆听窗外的声音,在行走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