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携手,撑起生命成长新时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校家社携手,撑起生命成长新时空

■杨树亚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关键在“协”,宗旨在“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本期“影响力学校”专版,聚焦3所共同体成员校,请管理者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畅谈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指引下的实践探索,展示学校如何整合多方力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如何营造良好育人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曾经,教育是学校一方的事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家庭管“养”,学校管“育”,社会是个“旁观者”,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学校孤军作战,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更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存在,不同的生命需要不一样的滋养。学生成长的天空,需要搭建“四梁八柱”;未来学校的建设,需要向四面八方打开。生命成长需要草木葳蕤的生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以下简称新城小学)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三方协同,彼此应和,撑起了生命成长的蔚蓝天空。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学校是关键责任方,更是重要受益方。当然,校家社协同育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1+1+1=3”,而是三股力量立足各自阵地,“做更好的自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校教育:循规律,提品质

生命成长是有节律的,学校教育是有规律的。有节律的意义在于,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越俎代庖。有规律的意义在于,尊重生命,有教无类;尊重个体,因材施教;放眼一生,循序渐进。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学校教育注入重要力量,既丰富了教育资源,又拓展了校内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过去,教材是孩子们的整个世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时代,世界将成为孩子们的教材。让世界成为教材,需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之道与管理之道,不做简单的加法,摒弃机械的照搬与移植,不炖大杂烩,不做大锅饭,从儿童成长的需要与可能出发,提供养分,任其选择。因此,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既要立足校园之内,深耕课堂,守住教育的主阵地,又要敢于推倒校园的“围墙”,捅破教室的“天花板”,让生命成长的时空无限放大。

一方面,我们把家长“请进来”。新城小学在秋学期的第一节课开设“爸爸课堂”,每个班级安排一位爸爸走上讲台,讲职业、讲故事、讲生活,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爸爸的魅力”;在春学期的第一节课开设“妈妈课堂”,每个班级安排一位妈妈走上讲台,讲家政、讲劳动、讲美学,让孩子们在妈妈们优雅的讲述中,感受“温柔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去”。新城小学从教育的视角设计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变“玩”为“玩中学”。学校在72个班级中开展“72道风味——舌尖上的课程”,每个年级确定一种菜系,每个孩子选择一道菜,亲子共同完成,在动手体验中挖掘过程性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享受津津有味的劳动教育。学校还开展“小小打工人”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职业体验中开眼界、长智慧。我们落实新课程方案中“10%跨学科学习”的课时计划,组织“只此春绿”“春趣课程”“金陵城里读诗词”等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跨界学习中生长智慧,发展能力。

家庭教育:不缺位,不越位

优秀的教师,总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优秀的家长一定是站在孩子的身边,与孩子一同迎接挑战。校家社协同育人,家校融合是重点。家长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不缺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不越位,是家庭教育的艺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一方面,我们要把校门打开,让家长走进校园。家校融合,首先要消除分歧,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许多家校矛盾的症结在于不了解情况,不沟通想法,不认同行为。请家长走进校园,就是要让家长知道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了解老师每天在如何培养人,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正在做怎样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家门叩开,让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好的家校融合,一定是彼此助力,共同进步。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守住教育学生的“基本盘”,更要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好的家长群体,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新城小学坚持“教育学生先发展家长”的理念,精心安排家长学校的活动,引导家长把习惯养成具化,为兴趣培养支招,努力让每一位家长不仅懂道理,而且有行动。我们开展亲子阅读,评选书香家庭,推动“家庭书房”建设,努力以书籍为纽带,融洽亲子关系,拉进家校距离,让家长和老师、孩子一起,争做散发书卷气的读书人,用行动和气质熏陶、引领孩子成长。

新城小学精心设计家长志愿者工作内容,创设机制让家长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管理,陪伴孩子成长,如在校门口护学、在图书馆伴读、在食堂陪餐等,志愿者红马甲已成为校园中流动的风景线。我们还实行积分制,每年儿童节按得分高低自动产生年度“志愿之星”,让家长志愿者的光芒烛照更多的同行者。

社会力量:守初心,求融合

世界是一本大书,是生命成长最重要的资源。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就是要补齐社会资源赋能生命成长的短板。好的校园生活,是让学生看到未来的模样——未来自己的模样和未来社会的模样。因此,校园不能筑起“小院高墙”,更不能与社会生活“脱钩断链”。

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让社会大舞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最生动的场景。新城小学以南京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开设博物馆课程,开展明城墙文化寻访、长江大保护调查等活动,让学习因城市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放大建邺区作为“城市客厅”的地域优势,与奥体中心、保利大剧院、江苏展览馆签订常态化合作协议,让体育元素、戏剧元素等走进学生的课程之中。

社会资源的有效支持,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变厚了,变活了;让学习的空间变宽了,变广了;让学习的手段变多了,变实了,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社会机构要从“求效益”上升到“求效能”的格局,既要有“我要做”的意识,也要有“要我做”的使命感,还要有“做最好”的追求。

当然,社会资源的有效支持,要把握好支持的“度”与“术”。社会资源不仅要融入,更要融合,不能做简单的加法。因此,学校要从专业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把有效的社会资源变成科学的学校课程——明确目标、具化内容、落实课时、设计评价。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共同奔赴,推动形成学有良教、家有良方、社有良策的健康发展模式,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