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交互滋养”理念,构建心育新生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应用“交互滋养”理念,构建心育新生态

■ 黄裴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江苏流动儿童学情追踪与政策回应机制研究”,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共同创新育人机制。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关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发挥“用爱启智”的教育智慧,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构建起“交互滋养心育生态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主体联动、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

创新育人理念,

构建“大教育”格局

学校提出“交互滋养”的教育生态理念,倡导“全科心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确保育人工作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覆盖。

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致力于构建“大教育”格局,整合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努力形成现代学校教育共同体。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兼修的立体化“交互滋养心育生态系统”,即以课程支撑和环境营造为两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内容贯通、力量汇聚的系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为确保“交互滋养”育人理念的深入实施,学校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并制定了详细的贯彻方案与制度性文件,如《“交互滋养”育人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从组织架构、实施路径、评价考核等方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与保障,推动了“交互滋养”教育理念在学校的全面落地与深化。

重塑心育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素养

学校依据积极心理学与自我决定理论,开发了“共创成长路”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行动能力、情绪管理、自我效能感等八大关键素养。该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需求、能力需求和关系需求,坚持“五心并重”的原则,即重视学生的获得感、参与感、成就感、责任心和爱心,通过游戏体验、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等互动性强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在“交互滋养”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覆盖初一至初三的四段十二级校本课程矩阵,实现了全学段育人目标的纵向衔接。初一阶段,聚焦适应教育,帮助新生迅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初二阶段,聚焦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习惯的养成;初三阶段,聚焦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把握人生方向。这一课程矩阵既有纵向的递进与衔接,又有学段内的横向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

学校挖掘校内外资源,将5月定为“心育活动月”,通过“心育节”“最美心育老师”评选等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学校借助网络平台优势,组建家长宣讲团,邀请优秀家长录制微课、开设公开课,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共同构筑起立体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拓宽心育课程的时空维度。

师生双向提升,

激发教育活力

在心育课堂上, 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需求与体验,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在与教师、家长、同伴的良性互动中,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提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抗挫折能力持续提升。此外,学校还制作电子成长记录袋,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每位学生绘制个性化成长肖像,增强自我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关注长远发展。

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理念引领、能力培训、制度激励等举措,不断提升教师心育水平。通过参与心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教师不仅增强了班级管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进一步融洽了与学生的关系。学校先后选树了一批心育课程名师、“最美心育教师”,很多教师成长为心育领域的行家里手,成为区域内的“种子教师”。此外,学校还致力于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全科心育”教师队伍,成立心理健康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培训活动,通过“以老带新”和“传帮带”等有效机制,积极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与共同成长。教师们纷纷表示,在学校倡导和坚持“交互滋养”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精神追求和教书育人使命感得以升华。

拓展技术资源,

优化支持系统

在“交互滋养”理念指引下,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 着力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支持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为学生营造学习的良好环境,打造广阔的成长平台。

学校高标准打造“学生成长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VR体验室等多功能室,并配备沙盘、宣泄器等专业化设备,为学生营造“心灵家园”;与高校联合,引入全国首家“AI减压赋能舱”,实现对学生心理的智能监测、评估和干预,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充分发挥德育处、教导处、校团委等部门合力,建立专兼结合的心育工作队伍,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1+N”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精准化、智能化。

学校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创新打造校家社共育新模式。依托父母学堂,学校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掌握有效教育方法。同时,学校推出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计划,通过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半个教育专家”式的家长骨干,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

学校充分发挥社工在一线服务、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驻校社工深入课堂一线,参与心理健康课、成长班会等,作为“观察者”“参与者”,及时发现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此外,社工还充分发挥“链接者”作用,整合家庭、社区等资源,组织特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生态。学校还广泛开拓社会实践资源,与苏州市公益文化、自然科学、历史文博等方面十大场馆加强合作,将其打造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站,组织学生定期走进场馆参观体验、调查采访。同时主动联合区域内兄弟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搭建交流学习、资源共享的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

(作者系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苏州市高级校长,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