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力量”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二〇二三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我省多所高校斩获佳绩——

“高校力量”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

本报讯(记者 阿妮尔)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江苏共有39项通用项目获奖,包括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技进步奖26项,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在此次评奖中,由我省单位主持完成的14项获奖项目均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

记者了解到,我省获奖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破一个个“卡脖子”问题,在超导物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根基。

南京大学3个项目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展示了该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领衔的项目“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对大约2.6亿年前泛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进行深入研究。团队建立高精度的地层框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重建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揭示与泛大陆聚合和裂解相关的全球气候剧变与海陆生态系统变化,为理解地球系统演变提供了宝贵参考。

探索科学奥秘,最终应用于实际。今年,东南大学斩获5个奖项,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团队牵头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56项,实现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阵的产业化,多款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认定。产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极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在国内外主要卫星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等100余家单位及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刘龙教授深耕优良菌种培育,他牵头完成的“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团队围绕食品生物制造“工业适配性强的菌种构筑难度大、工业菌种筛选效率低、过程控制精准性差”等难题开展研究,获取系列原料转化效率高、生产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在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早在2002年,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建斌就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创新发展理念与思路。经过多年探索,他带领技术团队在国内外首创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肥、热技术并大规模产业化,先后在多地推广建成以秸秆、稻壳、杏壳、木(竹)废料等为原料的气化多联产项目。仅最近3年间,就替代燃煤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6万吨,新增产值10530万元,新增利税6863万元,相关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