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境界语文与绿色课堂
——读《语文在思与诗之间》有感
■俞永军
《语文在思与诗之间》
袁爱国 著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山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在思与诗之间,是江苏特级教师袁爱国“境界语文”的核心内容。袁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境界语文”这一教学主张。他认为,境界语文,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境界语文,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吟咏讽诵,又有思接千载、心连宇宙的深思熟虑;境界语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也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激发。这正是其著作《语文在思与诗之间》的题中之义。
思的前提为静,静罢才能有所思。“8小时以外的生活方式与教师的科研质量密切相关。去除浮躁,澄心静虑,需要我们有一颗清凉心。”这是作者常说的一段话。清静读书,冷静反思,安静写作,在孤独中见真知,在寂寞中求学问,在思考中得妙悟。
在课堂教学之中,作者注重引导学生“体悟”。其一,诵读,强调阅读量的积累,借助大量语言材料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阅读。其二,精读,重视文体感的习得,依据文体及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精读中习得文体知识,掌握问题样式,形成阅读技能。其三,味读,注重对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阅读,由知觉到理解。
例如刘禹锡《秋词两首》一课的教学,袁老师就牢牢扣住一个“奇”字,从3个方面展开:立意奇特、意境奇特、语言奇特。对于语言奇特,他又敏锐捕捉到语言清新之美,用词精当之美,音韵和谐之美,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的过程应思,思罢才能有所悟。阅读上浮光掠影,理解起来自然不得要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收获有限。唯有恬静,阅读才有深度;唯有思考,课堂才有生机。境界语文,衍生绿色课堂,这是《语文在思与诗之间》的两个基本点。
作者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一路拓展至乡村田野、山林大海,甚至带领学生走进火车站,现场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此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文本创作背景。这样的课堂岂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例如,学习“荷”专题时,作者就抓住“宝应——中国荷藕之乡”这一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展“请到荷藕之乡宝应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荷藕,欣赏水乡风光,其间学生可以摄影、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为宝应荷藕产品进行广告策划与创作;走访农民家庭,通过交谈和笔录了解荷藕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采访水仙集团,调研荷藕产品的加工销售情况,形成调查报告……作者别出心裁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项目,采用“招标会”形式让学生“竞标”,学生“中标”后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整个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中不断成熟。
诗的过程需文,文罢才能有所得。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作者始终认为:“写作就是写生活、写思想。作家如此,学生亦如此。生活中的风花雪月、人情故事,需要慧眼捕捉、慧心领悟。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思考人生,体察物外之趣、景中情致。”
特级教师李海林曾说:“你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也便成为快乐的源泉……我思考着,也便快乐着。”袁老师平时不喜交谈,不善言辞,安安静静,但只要站在课堂,就妙语连珠,活力四射。当然,这种激情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因为这份激情中的冷静,所以他的课堂充满绿意、彰显活力;正因为这份冷静中的思考,所以他的课堂充满诗意、彰显魅力。也正因为有了思考,有了诗意,所以课堂上孩子才会生龙活虎、兴致盎然。
作者在书的结尾写道:“专业写作,源于生命的恐慌。”我阅读至此,在旁边写下一行文字:“专业阅读,又何尝不是源于生命的恐慌?”整整两个星期,我终于将这本著作读完,做了不少笔记。“小知不及大知”,我还有什么理由懒于学习,疏于写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