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使命,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紧扣时代使命,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 黄科文

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镇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思政工作各项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握教育规律,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将一体化建设的对象从思政课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学段一体化”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其重点在于各学段的协同开发、共同发力,包括共同开展理论研讨、跨学段主题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教研交流等,最终实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教研的一体化设计和推进。其中贯穿整个过程的关键,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思政育人的规律。思政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以劳动教育为例,要以一体化思维把握劳动教育的阶段性与规律性,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特点,明晰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体现出劳动教育在各学段不同层次的多元性与衔接性。因此,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要既能立足于本学段,又能从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目标,衔接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实现一体化螺旋式上升。

坚持协同创新,深入推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大思政课”理念下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的具体实践,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大思政”视角综合思考。在遵循规律的同时,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和传统课程建设的模式,打通各学段、各学科课程资源利用的“断层”,汇聚整合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让各学科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让学科中心组成为教师育人水平提升的大舞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镇江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加强统筹指导,各学科教研员要加强调研探索,各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各学科教师要加强实践创新,最终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结合全员导师制,齐心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好老师是以德施政、以德立身的楷模。新时代新征程上,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新气象新作为。近年来,镇江市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着力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育人,不再仅仅是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而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更对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组织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开展日常思政工作研讨培训,增强导师在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对学生思想政治、生命健康、成长路径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力。同时,加强整体联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三方资源整合,通过项目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使一体化建设效果实现最大化。我们还将组织全市学校围绕理想信念、生命健康、历史文化、生涯规划等教育主题,共同开发具有镇江特色、融合全员导师制的思政精品课程,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构建“人人讲、科科讲、天天讲”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总之,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在横向视角下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又要在纵向视角下构筑全过程育人动态链。我们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作者系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镇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