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文化、活动入手,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课程、文化、活动入手,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丁晓红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线,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德育工作必须聚焦 “情感育人”,从课程、文化、活动入手,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工作新格局。

构建有深度的德育课程

学校要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之中,融入校内外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学校要规范执行德育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上好思想政治课,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他用。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当前,各中小学校尤其要有效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用好用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建设一批思政课品牌项目。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如语文、历史、地理学科可以利用课程中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品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可以强化对学生审美情趣、体能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统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开发课程时,学校要加强德育微视频课程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内容开发微视频课程,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打造有温度的德育文化

文化建设在学校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学校发展的“基因密码”。各校要因地制宜开展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融情于境,打造有温度的德育文化。

创设营造物态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学校要创设立体德育环境,将文化基因、精神品格植入校园内的“一墙一廊、一室一厅、一角一景”。一是坚持“貌美”与“魂厚”相统一,结合学段、区域的文化特质,凸显文化元素,以整洁、美观、和谐为基本要求,深入挖掘文化石、文化墙、文化标识等思想内涵,赋予一定的文化价值,让校园物质文化彰显生命意义。二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传承好学校历史,准确把握学校的文化脉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名言、红色文化等内容渗透于校园文化布置之中,守住中华文明的根。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特点,回应时代之问,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场所,张贴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内容,进一步弘扬正能量。

涵育滋养精神文化。学校要挖掘文化积淀,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传承与革新,努力培育特色鲜明、品位高雅、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一是活动主题要突出、形式要多样。学校要积极举办阅读、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营造友善信任、和谐融洽、催人向上的人际文化。“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更加凸显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校关系的独特价值,积极开展评价引导,充分利用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三是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班团(队)文化。学校要积极建设好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训、班徽、班歌等,构建班团(队)文化体系。四是营造风清气正、绿色安全的网络文化。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优化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展示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样态,并开展线上主题活动,促进家校互通。

组织有厚度的德育活动

学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情感体验”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主题丰富的教育活动。学校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是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尊师重教、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建党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组建丰富多元的校园社团。学校要以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组建多类别、多领域的校园社团,如体育社团、艺术社团、科普社团、环保社团等,在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特长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公民意识、生态意识等,落实德育目标。学校还可以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运动节、读书节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大型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幸福、感恩家国的情感。

拓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并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档案,加强先进典型宣传。二是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绿化、种植工作,并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三是研学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任职于如东县教育体育局,长期从事中小学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