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整体融通的教育,建“关系立人”的校园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办整体融通的教育,建“关系立人”的校园

■徐瑛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科小)地处苏州市大阳山脚下、太湖之滨,依山傍水,生态优美。学校以“立人”为校训,以“做最美丽的自己”为校风,以“善导启智”为教风,以“善思明理”为学风,培养“会学习、慧生活、善合作、勇负责”的少年儿童。学校致力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好好生活,就是教育”。学校以“科技”命名,以探索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为使命,以“立人教育”为宗旨,提出“关系立人”的育人理念,构建整体融通的校园新生活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办整体融通的教育

科小在办学之初确立“立人”校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关系立人”育人哲学——教育的本质是各种育人要素相互链接、交互转化的过程。在“办整体融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科小积极构建基于关系的学科生活、班级生活、校园日常生活的新样态,促进学科间、家校间、人与自然间等各种关系走向融通。

依托“关系立人”,创生整体融通的学科生活新样态。科小对学科与学科、单元与单元、学段与学段、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生,建构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的课程集群与实操范式。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融合育人,形成“主学科+关联学科”“主学科1+主学科2+……”“综合运用多学科解决真实问题”三种教学实践形态,构建“图景语文·语美融合”“古诗新唱·语音融合”“全景美术·美劳融合”“健康实践·体医融合”“玩转地图·数英融合”“科学+X”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国家课程为纲,研制一至六年级各学科单元主题,重构学习单元框架,进行基于跨学科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的教学改革。

依托“关系立人”,营造整体融通的“班级—校园”生活新样态。科小以关系为轴线,建立个体、小队、班级、年级及校区间的多层、多维交互关系,开发一至六年级主题序列活动,探索混班、混龄的班级形态,形成独特的“快乐生活日”等“班—校”活动课程,以校园内外真实的生活场景为活动空间,实践“生活育德、生活启智、生活健体、生活向美、生活学劳”,建构全员参与、多向开放的儿童社区。此外,立人阅读节、小科小豆科技节、校长会客厅、美丽100秒、一步小舞台、小满校庆日等日常制度性活动及节庆仪式,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关系的营建融于学校教育生活中。

依托“关系立人”,打造整体融通的教育空间新样态。一方面基于新课改,科小深度开发学校空间育人价值,实现现有课程与空间的双向赋能;另一方面重新设计、开发、利用学校各种物型空间,形成衣食住行财生活馆、行知农场、民间艺术博物馆、蝌蚪邮局、读书俱乐部、校外实践基地等学习与社会交往空间,呈现空间育人的多样态和未来性,实现场景育人。

学校“关系立人”系列成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产生较大影响。科小所开发的课程及出版的指导用书在省内外30多所学校推广,在学科融合育人、家校协同育人、自然实践育人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师生获奖逾100项;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陪育师》《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著,课程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在全国发行超百万册;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对学校的教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学校家庭教育陪育师案例入选教育部十大推广案例,收录于教育部白皮书。

整合课程重构空间

科小将“关系立人”与“校园新生活”相结合,办整体融通的教育,以关系之维为脉络的教育改革体系,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重视理念的创新,促进关系的融通。“立人”校训与“立德树人”思想一脉相通。“关系立人”的育人理念,旨在解决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以“学科与学科、校家社、人与自然”三大关系为主线的整体融通的教育体系。

注重课程的整合,构建课程集群。科小以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重建和改善为纵向线索,以科技、人文、艺体三类学科生活为横向领域,形成新型课程结构,并出版课程指导用书,以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谋划空间的重构,探索“新生活教育”之路。科小的学习空间设计体现教育关心,彰显儿童友好,校园布局打破传统建筑界面,充分向自然延展。学校还建设“智能暖棚”“科豆馆”,创建“脑科学智慧教室”,助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自建校起,科小以“立人”为校训,提出“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办学主张,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时代下新儿童的生活育人资源,引领儿童走向新生活、体验新生活、创造新生活。2018年,学校走向集团化办学,提出“关系立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生态”。在“关系立人”的校园新生活实践中,学校在多个维度的关系融合与转化中探索实践,“生长”出一系列办学成果。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中“立人”。科小自然环境优越,校外有农耕实践、太湖湿地研学等课程基地,开发并实施“你好,大自然”课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创生出节气视域下的“科学+”课程模型,出版了教师指导用书。

在教与学的关系变革中“立人”。科小提炼“五育”融合的实践形态,在实践中形成“图景语文、全景美术、古诗新唱、健康实践、美劳融合”等教学主张,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科实践,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借助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的7个省级课题,与10余所联盟校及江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合作开展研究,开发了“语情档案”“体医融合评价手册”等评价工具,开设了278个社团,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多元课堂形态。

在校家社的关系共建中“立人”。科小建构“协同陪育”儿童社区,依托苏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及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探索;以周、月及农历的节气为时间轴,以校园内外真实的生活场馆为活动空间开展“校园生活日”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育人。

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互嵌中“立人”。“立人”首先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学校吸取鲁迅“立人”教育观中“适如其分,发展个性”的观点,将“生命的林子”的隐喻投射在“立人”与“立群”的关系中,形成“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色,营造“众生长”的文化气象。

学校在校际联动的规模化发展中,形成多向辐射的科小经验。科小与贵州、河南等外省学校建立合作,与省内10余所学校联动,在互动交流中形成规模化教育共同体,共享研究成果。科小的教育实践得到成尚荣、柳夕浪、彭钢等国内教育专家多次指导和高度评价。

(作者系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党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姑苏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