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瞻成长之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仰瞻成长之姿

——读《我的教育人生》有感

■张霞

《我的教育人生》

张兴华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我的教育人生》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拓荒与建构”,记录了作者张兴华与“心理学”结缘的历程,收录了其一路学习、一路实践、一路反思、一路总结的成果。下篇“教育与人生”,阐述了作者“和谐教育”的理念及师徒情深的故事。读此书,感悟良多。

书里每一篇解析心理学名词的文章,常以“理论——分析——实践”来架构,层次清晰,实操性强。读此书,内心常生感慨:“哦,原来如此!”再读下去,“哦,可以这样啊!”作者总是一语中的,又满怀温情地体谅一线教师在理论间的迷失,并贴心奉上自己多年实践总结而得的实施之径。

如《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理性风范》一文,作者通过梳理教育发展的历程论证了“儿童中心”的正确性。不过,他话锋一转,又谈到了“抽象意义上的儿童,对于一个工作不久的老师来说并不具有操作意义,儿童立场只是一种精神的指引。”此话让我读后得以自我宽慰。紧接着,作者又细细陈述,抽象的“儿童立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是有径可循的……读来不觉心动,跃跃欲试。

《我的教育人生》全书中共分为4个篇章:教学心理、思维品质、和谐教育、师徒情缘。每个篇章里都有一至两篇纲领式的文章,如“教学心理”中的《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后面才是一个个心理学名词的解析与应用。每每读其纲领性文章时,常常感叹作者的析理通透、用词精准。读到后头,才明了:每一处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准、通透,都是因其背后有一篇长文做基础,是其长期的教学实践、精细的案例分析、反复地深入思考浓缩而成的。作者谈数学教学语言用词之精准,皆因“理”已化心间。

读此书,我深感自己教育心理学碎片化的知识得以重新建构和梳理,自己为数不少的惯常误解得以“拨乱反正”,我也常为自己“书到用时才是读书最佳之季”这般浮皮潦草的读书态度深感羞愧。

理论书籍的阅读,常让人背负着严重的自我怀疑:不知所云、懵懵懂懂、词近不辨、读后即忘……环顾四周,理论书海里浅入浅出者众,深得其乐者少,就此放弃者比比皆是。

其实,困难从不孤独,作者及其团队的读书历程也充满艰辛。作者之善在于,他愿把自己探到的读书之法倾囊相授:

“我与时间赛跑……多少次从暮霭遍地到旭日临窗,我在书的汪洋中采撷着……摘录的资料卡片足有300万字。”

“我们大家用了整整3年时间,啃完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著作。”

“那种重解释和质疑,而不是无条件接受的学习方式,定下了我做学生和教师,乃至做人的主基调。”

“大家边读边讨论甚至争论,谈自己的理解,说不清楚的,我们再举教学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佐证。”

“读不明白的,我们写信求教,打电话求教;实在不明白的,坐上轮船,奔赴华师大,向作者邵瑞珍当面请教。”

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要舍得时间和气力,读书要学会借助团队、求助高人,读书要有选择、读出关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理,不如教人读书。作者在书里,不仅记叙他毕生所学所研,更是指出读书之径。

“心中有儿童”,谈之易,做到难。但读了作者这本书,却深感其心中有儿童,笔下有温情。

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不仅被看见,更被深度体察。他教学活动的每一步皆是围绕学生展开,每一步皆是服务于学生。书内字里行间,学生的灵动、教师的智慧呼之欲出。

言传不如身教,作者对儿童的温情,正重新塑造着我的儿童观。

合上书本,感触良多。

作者把自己的经典课例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里重塑,让我们知道,“经典”允许打破、可以更新。他回顾自己的成长,记录团队的成长,揭示常人之所困,详述解困之道,为更多教师更好地前行增添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