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家入校 以校连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融家入校 以校连家

■ 朱金峰

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涟水县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上学难、难上学,周末、节假日没人问等问题,自2021年起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幸福成长、快乐成长和智慧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涟校连家”关爱工程以涟水县时码学校(以下简称时码学校)为工程项目主要试点校,投入2000余万元升级改造校园,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群众现实难题。

学校家园化。目前,涟水县有430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时码学校享受快乐、幸福的教育生活。学校“融家入校”,努力打造“家文化”,深化“家管理”,细化“家教育”,优化“家服务”,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校连家”,面向全县招生,加大帮扶力度,努力让全县所有留守、困境儿童都能得到健康快乐成长。学校“用爱温暖心灵”,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关爱与学习、生活良好习惯养成。同时实施“125”工程,即明确一个目标,让每一个留守、困境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落实两大任务,为所有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优质的服务;实施“全覆盖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身心育人、全天候育人”五项行动,推进全面育人体系建设,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服务贴心化。涟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到时码学校调研指导“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涟水县财政按照省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倍标准,拨付“涟校连家”关爱工程项目学校寄宿学生公用经费。时码学校不仅免除寄宿学生住宿费,还免费提供床上用品与生活用品,住校学生的伙食费按实际费用减半收取(每月约140元),周末上下学由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宿舍建有淋浴房、爱心洗衣房,每个寝室配有空调与洗漱间,每人配有独立的实木床位和衣物收纳箱。学生每天的换洗衣服由专职的生活老师负责洗晒,为学生提供家庭式的贴心服务。学校的一日三餐既保证营养均衡,又变换花样,让学生百吃不厌。校长、班主任等每天都陪学生用餐,并定期请家长代表陪餐,倾听他们的意见,力求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菜品。

关爱全面化。时码学校在常态化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包含球类运动、书画艺术、音乐舞蹈、劳动实践等,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予留守、困境儿童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让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父母”,填补孩子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时码学校寄宿学生中有许多外乡镇学生,家校距离较远,上下学很不方便,还有的学生家中常年无人,这些学生需要长期留校,只在寒暑假时回家。学校统筹安排,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有生活老师、食堂工人在校领导带领下坚守岗位,除了保障寄宿学生的正常生活服务外,还安排了作业辅导、体育锻炼、寝室内务整理、厨房实践等。同时,定期组织孩子们观看红色电影,开展校园团建游戏、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打扫公共场所卫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留校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管理精致化。时码学校严格落实“工作八化”,即工作考虑超前化、工作计划纸质化、工作要求具体化、工作实施标准化、工作检查表格化、工作结果公开化、工作总结系统化、奖惩兑现制度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无缝对接、井然有序;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努力在全校形成“无一人不为、无一事不力、无一群不和、无一面不洁、无一壁不育、无一丝凌乱、无一处隐患、无一方不美”的“八无”管理目标。学校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以来,虽然付出了无数辛勤的汗水,但收获满满。校园里团结和谐的氛围已经形成,教师们默默奉献,把辛苦留给自己,把爱留给学生。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餐时自觉排队不拥挤,珍惜粮食不浪费;每天按时休息,准时起床,及时换洗衣服、晒被子与清洗生活用品等;宿舍内物品摆放有序,床铺整洁。

家校协同化。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离不开教职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更离不开家长、社会的支持与信任。时码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宣传单、建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让家长了解学校在教学设备投入、教育教学及“涟校连家”关爱工程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亲子活动,推进家校共育,增强家校联系,与家长密切沟通、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以时码学校为主要试点的“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解决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的燃眉之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今后,涟水县将以时码学校为样板,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在全县新建或改扩建更多的公办寄宿制学校,全面满足县域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寄宿需求,充分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让“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惠及更多家庭,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系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