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研究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常熟市琴湖小学 周玮
在实施“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双重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目标扁平、类型陈旧、总量偏重和评价落后等现状愈发突出,亟须改变。基于项目化学习、针对教材自然单元进行设计的“单元项目化作业”具有目标统整、题型多样、题量灵活和评价立体等特点,对于解决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从顶层设计、过程推进和动态评价等角度,浅谈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的思路。
顶层设计,确定作业目标
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双线”明确了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要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的人文主题,紧扣“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这一要素,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3篇课文及《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在学生领略各国风情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动静描写”写法指导。
关照学情,锁定难点。学情受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影响。教师需充分关注学情,提高作业与学生的适配度。如笔者发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欠缺时,会在设计作业时,用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性作业,提升其合作探究能力。
系统建构,重组项目任务
问题驱动,搭建学习支架。教师应基于单元项目化作业目标,引导学生在关键问题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探究。基于此,笔者创设情境,发布“文创义工招募令”,将“怎样让更多人看到常熟城市之美”作为驱动问题。学生可进一步将驱动问题分解为3条学习路径:温故知新,习得动静写法;走访城市,捕捉动静之美;思考创新,尝试多种表达。
过程推进,融合有效练习。单元项目化作业是一种长线、逐渐深入的作业,其内容一般由多个循序渐进的子任务和具体活动构成。这一部分的作业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同时为下一步积累素材。本单元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子任务。第一个子任务从选材的角度,基于探索主题生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从课内教材走向课外生活。第二个子任务从写法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动静描写的好处,补充介绍不同表达方式,通过练写提纲为成果展示作准备。
成果展示,促进多元发展。单元项目化作业的成果展示,即学生根据驱动问题完成一系列探究作业后,运用多种方式公开展示本单元学习成果的过程,通常具有跨学科、实践性、自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精彩表达:为常熟地标作一次文字导览;为城市美景摄影并赋诗;为旅游年卡绘制插图、设计宣传语;拍摄“一日行走计划”小视频……成果展示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也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创造了空间。
动态评价,见证学力增值
适时指导,以教促学。基于项目化学习主动、深入的特点,教师应避免过度干预学生作业过程,把握教师指导的“适时”原则,即在学生学力不足、学有困惑之时给予必要点拨。例如,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在寻访“地方符号”无从下手时,笔者推荐了3条线路。这样的点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后续组建学习小组。
互为学伴,以学促学。在完成单元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同一团队内部常常在特长和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这既便于合作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又有利于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在拍摄“一日行走计划”小视频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分工,学生根据特长选择规划、文案、主持、拍摄及后期制作等个人任务,学伴间相互帮助合作,收获1+1>2的学习效果。
善用量表,以评促学。教师可将评价量表穿插于单元项目化作业的各子任务间,让学生通过对标量表,及时主动调整,或在完成所有作业后进行汇总复盘,总体评估学习情况,便于提优补差。设计评价量表时,要偏重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发展。例如第一个子任务重在选材,兼具梳理探究,笔者确定了“准确把握特征”“高效整合素材”“主动合作探究”3个评价要素。在最后设计汇总量表,换算学生全过程得分情况时,依据得分分别给出“实习义工”“合格义工”和“模范义工”3类评价。从局部到整体的量表设计,实现了“定量”和“定性”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认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设计统筹规划目标,再由问题驱动任务的方式,在拓展作业宽度和广度的同时,实现了作业总量的弹性整合,使作业变成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亲身经历中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