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法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学德法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镇江市实验小学 陶欣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目标包含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社会情感和关键能力等。这些素养都无法从客观结论里直接获得。笔者通过建构“乐动、互动、灵动”课堂模式,变革课堂样态,优化认知过程,激活培养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师生乐动

“乐”,即在学习中体验、享受、传递快乐;“动”,即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用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获。

立足原有认知,课前自主“乐动”。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课前环节,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观察、资料搜集等方式,进行前期预热。同时,关注学生课前参与质量,让他们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既能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又能给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开展高效教学。例如,在上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前,笔者提前让学生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关心空气问题。

把握主体环节,课堂积极“乐动”。依据课前了解的学情,对教材作出相应的筛选、调整与重组,找准切入点,实施多样化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热点分析、讨论辨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在积极的“乐动”中,通过学、思、研、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必备品质,提升关键能力。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奇思妙想‘小点儿声’”环节,笔者采用再现日常生活情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班级内哪些场景需要“小点声”,让学生意识到,公共场合动作轻、不喧哗是举止文明的体现。主体环节的“乐动”让道德修养涵育于学生日常行为,由境入情、由表及里、由思入行。

抓住活动延伸,鼓励课后“乐动”。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教师应对课堂主题进行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乐动”,内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记录个人成长、评价日常表现等策略,引导学生培养习惯、健全人格、提升修养、增强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多元的认知。教师应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及时点拨、评价,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培育落地、落实。

优化个体互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他们敢于表现、勇于表达。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调整他们的学习行为,使每个学生在互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体现课堂互动在学习中的价值。

优化小组合作。除了落实任务明确、分工清晰等小组合作常见要素外,学生在组内是否能做到独立思考同等重要。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会让小组活动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只有基于个体思考展开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讲解有核心、倾听有关注、质疑能补充、人人有任务的目标。

在执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赞家乡”板块时,笔者提前要求不同小组探究不同内容,比如了解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传说,收集不同景点门票……有了小组成员的深入调研思考,小组活动“我为家乡代言”得以顺利展开。此环节中的“生生互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既是学习检测,也积淀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思维灵动

新课标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材编排不论是在“阅读角”还是“活动园”中,都加入了更多的思维元素,为此,教师应营造具有灵动思维力的新样态课堂。

改变一:从“一问一答”到“关键任务”设定。从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向“关键任务”设定转变,可以让课堂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更加立体。为了有效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关键任务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针对学科本质提出问题,二是具有启发性,三是没有固定答案,四是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串成链。这些任务内容全面,可以涵盖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包容性,容易引发更多的问题和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以“爷爷奶奶来做客”为线索,以“问题链”的形式串联整个教学活动。该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丽一起买菜、用餐,合理搭配饮食,学习卫生习惯和餐桌礼仪,将枯燥的知识融于情境,让课堂灵动有趣。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习得知识、规范行为,同时提升了实践探究能力、规划能力。

改变二:从“零敲碎打”到“思维支架”搭建。笔者从单元中的“整体思维结构”和单篇教学内容中的“整体思路把握”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习惯,形成全局思维,提升学科素养。过程中,笔者通过思维导图,将丰富的教学内容梳理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构建“思维支架”,使知识链条更加清晰易懂。

改变三:从“点状散布”到“有效关联”运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类等方式,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起对所学知识完整、清晰的认知,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辩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