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勇敢“上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不负时代,勇敢“上场”

■ 倪晨瑾

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训练队员时曾说:“每个人都是主力,每个人,每分钟,都要拼,都要抢。不要问谁先上场,问问自己,我不上,谁上?”我曾经是一名女排队员,如今是一名小学教师,面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面对中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面对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我时常问自己:“我不上场,谁上?”

“上场”,做信念坚定的引路人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铭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智慧的行动,去支持儿童健康成长。

我曾经是江苏女排的一名专业排球运动员,1991年分配到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以下简称游小)任教,至今已经从教33年。因为钟情于小学教育,我先后放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招深造的机会、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工作调动的机会,始终扎根在游小,坚守在课堂。

我为自己制订了专业发展规划,要求每年完成“三个一”:带好一支队伍、上好一节研究课、撰写一篇论文。1994年,我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大赛一等奖,应邀参加颁奖大会。在大会中,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示范课。他没有花哨的道具,却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带领儿童走进文本、走进阅读,实现情感共鸣。我瞬间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明确了奋进的方向。

心中有榜样,行动才有力量。我开始以“全科教师”的目标重新规划成长方案,用“上场”的方式积极完善自我。口头表达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短板,我迎难而上,报名参加校园文化宣讲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讲解校园文化。拿到解说稿,我反复练习,从对着稿件说,到流畅脱稿讲述。在正式接待前,我还邀请语文老师听我演说,请她们帮助纠正发音、增添肢体语言、提升情感表达效果。每次演讲比赛,我报名跟语文老师同台竞技,虽相形见绌,但可以知己知彼,不断精进。2008年,35岁的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2010年,我成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了能胜任教学管理工作,我走进语文课堂学习语言表达,走进数学课堂体验结构化设计,走进英语课堂感受“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教学方式……课后,我走进书海,学习《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王阳明的哲学著作中理解复杂的人性;在经济学“供给侧”概念中联想“适合的教育”的内涵……

2015年,为响应南京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号召,我带头到游小分校火瓦巷小学进行交流,担任该校党支部书记。我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国家发展全局,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让学校每名教师都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扎实的学识,着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铭记初心、勇敢“上场”,这是我对教育事业的坚毅表达。

“上场”,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实验,永远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头”,这是《中国教育报》对百年游小高品质发展的精准概括。因为实验,我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实验,促进了协作与创新;因为实验,促进了一批批青年教师成长。

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2002年新课程改革,这10多年,每周20节课,让我拥有足够的教学实践平台,先后创新实施“留白教学法”“DIY教学法”“向导教学模式”等教学方式改革,在省、市、区积极申报展示课和研究课,听取专家与同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举措,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002年,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了“活力课堂”。所谓“活力课堂”,一是善于用自身的活力与激情感染儿童,以灵动的教学智慧激活儿童思维活力,让儿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二是善于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习情境,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支持每一位儿童活泼生长;三是以“趣”为前提,以“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源泉,以“健康”为目标,改善和优化儿童心态,丰富具身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四是注重儿童素养提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校家社资源,让儿童经历科学、实用、有趣的体育生活,开启儿童体质潜能和生命个性。

我的事业发展高峰期,是评上特级教师后的15年。我勇当先锋,勇敢“上场”。根据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我将体育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提出“生活体育”教学主张,从儿童生活经验入手,在生活中揭示体育运动的价值。我设计了“生产劳动、生命教育、生存自救、新兴时尚”四个板块,带领儿童探究“生活体育”的魅力。“体育+生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将体育与音乐、体育与数学、体育与劳动、体育与思政整合,丰富了学科资源,促进了儿童综合素养提升。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创新,先后被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聘为研究生导师和实践课导师。2021年,我又荣幸地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深耕课堂、开拓创新,这是我对教学改革的坚定信念。

“上场”,做教育科研的开拓者

教育科研是教师“上场”成为卓越型教师的“利刃”。我在教育研究中积淀学养、提升价值,带领团队体验探索的神奇、奋斗的幸福,让科研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让研究成果服务生命的成长。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我们只有走进儿童世界,才能培养世界儿童。2014年,我参加全国校长高级研修班,有幸来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参观。该校在李希贵校长带领下,为满足每一位学生适性成长,设置200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学生以跑课的形式活跃在校园每一间教室,在丰富的课程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受其启发,我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学体育选项跑课”实验研究,即在同一个年级8个教学班,开设14个体育运动项目,鼓励儿童自由选择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跑课学习。“选项学习”让儿童运动兴趣落到实处,将大班化教学改成小班授课的形式,提高了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度,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促进了儿童体质健康发展。

2018年,我主持的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儿童选项学习,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顺利结题,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走进儿童、尊重科学,这是我对教育科研的执着追求。

“上场”,做“教育契约”的合伙人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地球祖国”的生态发展理念,我们尝试重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模式,做“教育契约”的合伙人,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托起爱心,支持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解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时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关注儿童的综合化学习,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在“用以致学、学以致用”闭环中创新学习方式,聚焦思维生长,提升综合能力。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在基本运动技能爬行教学中,利用“擦地板”劳动情境引导儿童探究怎样才能高质量完成擦地板任务。我利用数学学科的“混合运算”法则,邀请学生设计“擦地板”的学练环节。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加法”,在“擦地板”的爬行中增加爬的形式、爬的距离、爬的人数、爬的节奏等,模糊的是学科边界,清晰的是纵横交错的支持体系,优化组合了教育资源,丰富了学习体验,激活了认知内驱力,提升了儿童综合素养。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体教融合,培养体育教师与教练员队伍,让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通道。游小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不足20亩,拥有2500多名学生,校园活动面积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我们开创“场馆课程”,把学生带到校外,去附近的南京全民健身中心,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学习游泳。我们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两至三种泳姿,帮儿童提高生存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这是我对儿童成长的智慧构建。

步入不惑之年,我仍然坚持像打排球时勇敢“上场”,不管什么情况都保持冷静、扛住压力,不被外界杂音干扰,如果摔倒了就站起来,继续冲在最前面,拿出气势,凝聚力量,用“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迎接教育领域的新挑战,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作者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