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汇聚“向心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扬州市着力破解校家社“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努力以协同育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好地方”汇聚“向心力”

■本报记者 王小亮 陈思洋

前不久,由省教育厅主办的“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扬州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扬州举行。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试验区,扬州有哪些创新举措?本报记者深入学校探访。

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在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下,瞬间变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粽子,亲子关系在欢声笑语中更加融洽。这是扬州市翠岗中学一节普普通通的社团活动课。与传统课堂相比,家长成为活动课的主角之一。“学校46个课后服务社团中,超过一半是‘亲子社团’,最大的益处就是增进亲子关系。学校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并同步设计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劳动实践、体育发展等,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又增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该校校长王昕说。

作为育人主阵地,在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良好教育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在邗江实验学校蒋王分校,初二(1)班班主任余婷正利用课余10分钟开展导师润心活动。办公桌上,摆放着莲子、山药、芡实等药材,学生们围坐桌前,细细聆听专属导师讲述四神茶的相关知识。“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发挥每一位导师的育人优势,为学生们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10分钟的品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联想或感悟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该校校长丁健说。

近年来,扬州市坚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在着力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同时,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坚持学校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为每一名学生配备育人导师,全程关心关注学生成长。建立市、县两级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在全省率先组建市级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关爱名师工作室,强化名师“传、帮、带”作用。突出加强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工作,每学期滚动摸排心理异常、特异体质、特殊家庭等特需学生,为全市2700余名“特定对象”建立工作专班,实施“一人一案”精准帮扶,让每一名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校家社需要共同努力,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扬州市朱自清中学创立“臻诚”校家社,以朱自清先生的高尚精神为导向,旨在构建一个充满真诚与美好教育境界的教育共同体,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协作,共同塑造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生态。“学校是校家社的核心、主体、引领者,也是主要阵地。以学校为主体来构建共育新生态,既可以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也可以满足家庭的个性化需求。”该校校长谢俊峰介绍说,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企业、到社区等,开展职业访谈和体验,并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同时,学校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到母校,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让盲道通畅起来?文昌路的灯光太亮怎么办?在扬州市汶河小学,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研究的公共生活主题,大家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相关政策分析,并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建议。“像垃圾分类、快递包装浪费等研究主题,都是学生们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逐步形成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更好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该校校长杨静说。

今年1月扬州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试验区后,该市教育局联合社区、学校共同建设“扬老师润心工作站”,首批设立5个“润心驿站”,由教师志愿者定期为周边“一老一大一小”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学法点拨等服务,打造学生润心赋能、家长解惑释疑、社区支持助力新平台。此举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实践。

“接下来,我们将从打造更多的优质学校、助力更好的家庭教育、营造更优的社会生态等方面同步发力,为151所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开展‘科学家教·文明家风’系列巡讲、‘新父母学堂’建设等各类活动,精心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校家社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