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稻”底,聆听生命拔节生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追根“稻”底,聆听生命拔节生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赵莹

该班学生参加追根“稻”底研学活动

该班学生体验收割水稻

我们的课程故事从一节课开始,那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品读《田家四季歌》。“米饭是用麦子做的还是稻谷做的呀?”爱提问的萱萱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好几个学生也跟着追问。看着他们迷茫的表情,我很惊讶:我们学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校,学校周围都是农田。他们竟分不清稻谷和小麦?进一步调查后我发现,尽管身处农村,但这些孩子极少走进田间地头,他们对庄稼的认知主要来自书本,然而书本里怎么能嗅到稻花的清香?

于是,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走出校园,去聆听窗外的声音。

“种谷”记:喜看稻菽千重浪

我们的田间课程就此启动。稻谷种植大体分为5个阶段:整地、育苗、插秧、打理、收割。我把这当作5次“家庭作业”布置,让家长参与,带着孩子身体力行,去田间体验“插秧”和“收割”这两个“最具生命气息”的时刻。

从夏末到秋末,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的双脚曾踩入泥泞的水田,细嫩的小手也曾紧攥过粗糙的稻秆,眼睛凝视过低垂的稻谷,心灵随着风吹稻田荡漾起无尽的涟漪……

在这节长达3个多月的田间课上,学生收割的不仅是稻谷。经历整个劳作过程后,他们有的由衷感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的在观摩联合收割机的作业过程后赞叹现代科技的发达;有的在访问劳动模范陈伯伯后,对稻子等农作物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这不正是窗外最动听的“声音”吗?

“考谷”记:禾下乘凉,梦越万年

有了田间课程的百日相伴,孩子们对稻谷生出了浓厚的感情。于是我们又开启了“博物课程”,踏上“考谷”之路。

我们邀请来自张集中等专业学校的特级教师潘雪梅给孩子们讲述稻谷的前世今生。孩子们在讲座中学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聆听袁隆平院士的故事……通过博物课程,孩子们“望见了”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懂得了院士们两脚泥巴,种子“上天入地”,都是为了把饭碗稳稳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研谷”记:稻花香里说丰年

窗外的探寻,拓展了孩子们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的“研谷”热情。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教室内,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我们一起打开书籍,继续“聆听”窗外的声音,生成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

主题活动一:书本里的稻花香。书中关于农村生活的文章很多,如《小稻秧历险记》《田家四季歌》《杂交水稻之父》《喜看稻菽千重浪》《收稻谷》《农业的变化真大》……从童话到诗歌,从散文到报刊文学,于学生而言,这不正是最直接、便捷的群文阅读吗?

主题活动二:诗词里的稻花香。从“十里稻花香”的蓬勃,到“家家打稻趁霜晴”的忙碌;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丽。孩子们收集了300多首与稻谷相关的诗句,自发地玩起了“飞花令”,这不正是最好的诗歌主题活动吗?

不止于此,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主题多达十几种:舌尖上的稻谷、稻谷的前世今生、稻谷与节气、画作中的稻谷、不同国家的稻谷、稻秆与建材、太空中的稻谷、稻穗的纸上艺术、稻谷的种类……

主题活动三:写不尽的稻花香。深入的“研谷”之旅,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随之而来的主题写作让孩子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

“一株稻谷凝聚了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的智慧,展现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与执着。”

“人也当向稻谷学习,渐渐长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非洲有多个国家种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结出了金黄的稻穗。”

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我不禁感叹,聆听大自然的天籁,聆听历史的回响,聆听文化的声音,不正是最好的写作教学吗?

“收谷”记:听取“哇”声一片

孩子们在追根“稻”底课程中,追到了田间地头,体验了劳作辛苦;追到了历史源头,养成了探究品质;追到了民族根基,厚植了文化精神。

到了收谷时节,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孩子们主动要求把追根“稻”底的故事在年度庆典上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成果汇报。看着他们充满自信和渴望的眼神,我向校长汇报了我们的想法,学校给予了全力支持。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有的演讲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有的述说稻谷的前世今生,有的普及稻谷的种类,有的畅聊稻谷成长背后的气象密码,还有的开展稻谷诗词大会……台下几百个孩子,不时发出“哇”“哇”地赞叹之声。我欣喜地看到,台上这些普普通通的孩子,把丰富的经历化作脸上的自信,把笔下的文字化作卓越的口才,将头脑中的思想化成蓬勃向上的力量,他们绽放了自己,也把他人点亮。

朱永新教授说:“学校唯有打开校门,走出封闭,让师生领略更多的精彩,才是让师生成长、发展的动感地带。”

田野里,成熟的稻谷泛起阵阵金黄;课堂上,孩子们的生命奏响了成长的乐章。多好呀!你听,那窗外的声音,正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