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通大学让思政课“有知”又“有味”
■本报通讯员 余小乔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在高校如何锻造新质生产力?”“作为在校大学生,你们如何理解‘人工智能+’?”近日,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国志将讲堂搬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围绕全国两会精神,与学生展开交流,南通大学7个“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近3万名青年学子有了在“家”门口上思政课的机会。
“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有必要让当代青年学生知于心担于责化于行。”孙国志说。听完专家对“126万亿”“新三样”“数字经济”“科技强国”等名词和相关案例的介绍,南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李铮昱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自己一定会深耕专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报国实践,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南通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校内、校外课堂全过程引导、多角度渗透,推深做实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真正做到思政课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趣有味。
2023年新加入南通大学辅导员队伍的郁宁远原本是学校思政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是学校前辈老师们‘有的放矢’‘恰如其分’且‘食之有味’的思想指引,让我不仅成为母校思政工作的见证者、受益者,还成为参与者、奋斗者。”
郁宁远的“见证”,体现在南通大学“向思政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带头做班主任、讲思政课,建立“书记校长有约”常态化机制,跟进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急难愁盼”;实施高层次人才(思政教师类)引进优惠政策,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优秀辅导员和长期担任辅导员直接考察聘用等方式补充专职思政课教师,并全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以典型引领、用示范带动,用足用活校内资源是南通大学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重要举措。每年开学季,该校医学院为新生安排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从学习夏元贞、黄竺如、陈瑛等学校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开篇。无论科研时间多紧,该校纺织服装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们都会带学生参观校史馆和张謇教育史馆,引导学生从先校长张謇先生的典型事迹中受鼓舞、长才干,传承先贤之志。一系列“通大人讲通大故事”活动,更是筑牢建强了通大师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石。
为进一步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扩容“思政育人”蓄水池,南通大学践行“社区就是课堂”的育人理念,以深入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利用现有物理空间,形成校区、社区、楼宇、宿舍四级育人空间布局,同时推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等育人资源深度融合,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文化自信、民族团结、家国情怀等主题,建立学生社区理论宣讲网格员队伍,在各学生社区、学生宿舍构建多维宣讲场景,打造青年宣讲特色。
此外,南通大学还积极打破“围墙”,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把课堂开在社区、乡村和田野。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把农情“种”进学生心里。艺术学院将“新时代的活雷锋”主题画展设在南通市通州区五窑小学,用美育浸润方式启迪乡村孩子的心灵。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播撒到南通各个角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通大学生从思政课中汲取营养、获取力量并内化为行动自觉。2023年夏天,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王一钦挽起衣袖捐献了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花季少女送去生命希望。今年1月,放假在家的李林睿、黄宇恒在南京街头扶老救弱,其真诚无私的关爱温暖了耄耋老人的心。还有50多名“莫文隋”志愿者,在过去8年接力奔赴青海、西藏等边疆地区支教,将青春之花绽放在高原之上。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有效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保方向、聚人心、激活力、促发展的积极作用。”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