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启风自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窗启风自来

■ 邢俊霞

画展上,我对着一幅题为《窗韵》的画作出神。窗外,蓝天白云,万里长空,怒放的花朵在繁茂绿植衬托下格外鲜艳,花蕊之上有蝴蝶飞翅啜吻。窗内,明亮的光线洒进来,飞尘纤毫毕现。一方书桌置于窗下,书桌一角,一方砚台、一瓶插花,杂而不乱。一人静坐桌边,目光看向面前翻开的书页,神情怡然,大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之感。

如此场景,让我想起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书斋联:“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书”。插在瓶中的鲜花掉落到盛有墨水的砚台里,花香溶到墨水之中,每当蘸此墨水写字时,毛笔字就会散发出花的清香。一阵风吹过,摇动了窗外的竹子,竹子枝叶打在窗棂上,敲击出有韵律的声音。主人在窗下读书,这有韵律的声音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书中。多么有画面感的句子,寥寥14个字,动静结合,一幅伏案读书的场景就跃然纸上。在这里,“窗”是一切的核心,窗启风来,才有这花香流动之妙、竹打窗棂之趣。

宋代陆游在描写他书房的时候,也特意提到过书房的窗户,“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衰眸顿清澈,不畏字如蚁……”,虽“仅可容一几”,但“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在这里,“窗”是介质,虽然很小,但它不仅引入室外大自然的盛况,还让人可以窥视室内散发古香的图书。最重要的是,有了入窗的光亮,才使陆游“不畏字如蚁”,以至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那年,我去苏州拙政园,游览途中,发现拙政园虽然由东园、中园、西园以及园林博物馆组成,但各部分之间由墙、水相隔,以门、廊相连。令我惊奇的是游廊的墙上,开了无数个图案各异的漏窗。漏窗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之分,图案华丽规整,涵盖花鸟、山水、人物等主题,方寸之间,能工巧匠玩出了大千世界,他们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幅图案都充满了故事与寓意。在这里,“窗”是眼睛,这些漏窗与窗外的绿植、奇石一起,构成一幅幅雅致的画面。步移漏窗,眼前也随之易景。漏窗仿若画框一般,将四季轮回、春花雪月变换中的美景装裱在里面。

我也时常坐于窗下,读书开卷、展纸挥毫。有时候,我也会放下书,或倚窗听雨,或凭窗望月,或临窗远眺……一扇小窗可以遥接千百年前的岁月,我仿佛能看见杜甫反背双手立于窗前,在两个黄鹂鸟的叫声中,近看一行白鹭,飞过湛蓝的碧空,远眺西岭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也许飞翔的白鹭引发了杜甫诗情,也许透窗而视的“千秋雪”带来灵感,杜甫写下了惊艳时光的绝句。

此刻,我仍端坐于窗前,窗外的一团花影,一缕花香,一声鸟鸣和窗内“哒哒哒”的键盘声融在一起,浓淡相宜,恰到妙处,仅这一点,就足以抚慰这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