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8年来,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曹毓民秉持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立足地方,推动产、城、人协同发展——
做职教路上的“赶考者”
■本报通讯员 蒋君毅 记者 许妍
日前,全国“美育课程标准建设”集体备课会落幕,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曹毓民受邀现场发言,介绍该校深入挖掘吴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党建+美育”双向融合,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智能美育教学等工作。学校的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与同仁的高度赞同。
2016年从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调任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2022年担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成为苏职大“掌舵者”以来,曹毓民以一以贯之的决心,带领师生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
今年初,职业教育最高荣誉“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杰出校长奖”(全国共50名)获得者,曹毓民接受表彰并作为获奖代表交流发言。“教育是培养人、成就人的事业,对于教育者而言,这也是被成就、被塑造的历程。”提到自己对职业教育从完全陌生、逐渐熟悉到主动作为的过程,曹毓民深有感慨。发言中,他追忆了自己从教40年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
1981年,17岁的曹毓民考上了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现苏州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2016年调至苏州市职业大学。对曹毓民来说,从高等教育转战相对陌生的职业教育领域,挑战不小。怎样推动这所曾培养了多位兴国英杰的百年老校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风采,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初到苏职大,头绪尚未理得十分清晰,但有一点我一直坚信,那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把学校办好,培育更多永怀匠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曹毓民说,在苏职大任职会议上,他用“四心”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敬畏心、虔诚心、责任心、感恩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如何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大有所为’的生动实践?”曹毓民认为,“关键在于筑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基。”
在曹毓民的带领下,苏职大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为突破口,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先进半导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抓手,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培养地方、行业急需的人才,助力江苏新型工业化和苏州“智造之城”建设。
在育人实践中,曹毓民弘扬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开展校企协同,共同开展岗位联合认证。如与苏州及长三角区域电梯产业紧密对接,联合组建“电梯工匠涵养班”,依托“导师制”和“四维教学法”以及“小班化、工厂化、项目化、模块化”培养模式,全方位助推长三角区域电梯产业发展,电梯学院“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育人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8年来,曹毓民带领师生共同努力,苏职大建成产业学院27个、市级职教集团4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重点和教改试点,9个项目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入选“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名单,并联合复旦大学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先进半导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该校每年有80%以上近4000名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为地方和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除提升学生技能外,曹毓民特别重视构建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根基的职业教育是走不远的。”曹毓民说。为此,他依托当地文化,打造2500多平方米的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以地域文化育工匠精神,园课一体浸润职业道德,引导本地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外地学生产生文化认同,从而爱上苏州、留在苏州。
8年间,曹毓民带领团队进一步凝练出“寓精于工、寓雅于技”吴文化育人品牌,苏职大也因此先后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一校一品”学校、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曹毓民牵头的教学成果“职业院校‘校地协同、园课一体、研学并进’地域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更多富有‘苏工苏作’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不断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曹毓民说。
成立全市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组建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江苏高职院校首个智库“石湖智库”……在曹毓民看来,“职业教育最强大的生命力来自社会化”。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三教三融”精神,曹毓民牢牢秉持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立足地方,不断深化社会服务与国际化合作办学,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新征程中,只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一定能为实现技能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眼中有光的曹毓民无比坚定。“我只是新时代职教路上的一名‘赶考者’,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道路上,志同道合的队伍正在壮大,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