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的使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艘船的使命

■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 方娇艳

2023年,我的生命犹如一艘小船,不断遭遇来自教学、管理和自我信念的撞击,进而不断迭代、翻新,我始终寻找属于自我生命的完整性。

比赛的淬炼

2023年3月,我被选中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学决赛。赛制要求准备连续10课时教学设计,并模拟教学、说课、答辩。第一阶段要求于一个月内设计出10节精品课,为此,我疯狂研读专业书籍,从课标到模块,再到单元、课时,教学设计渐渐有了连贯清晰的脉络。

怎样在模拟中体现扎实教的痕迹,而不是演出标准答案?如何在说课中凸显课标理念,避免泛泛而谈?……太多问题啃噬着我,让我如坐针毡,无数次思路枯竭,缺乏新意和表现力,被否定,想放弃。尽管身体承受着超强负荷,但第二天还要爬起来再战。

从想靠取得好名次来证明自己,到想通过磨练来重塑自己,当我聚焦于过程时,终于可以做到将注意力放在课上。最终,我斩获三等奖。作为新人首秀,能够与身经百战的高手同台竞技,我感到十分自豪。

9月,我报名参加“赋教杯”中小学英语设计大赛。经历初赛、复赛后,最终的考验来自决赛磨课。

决赛文章是一篇议论文,探讨网络热词对人的影响。但文本难度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学过议论文,加上借班上课,效果总是不理想。

我多次找语文教师请教议论文的教学重点,向英语前辈请教学情的难点。我将重点锁定在主题意义上,深挖网络热词背后语言之于人的意义。我原得意于主题意义的“深刻”,谁知在接连借班上课后,效果仍比较差。教研员一针见血道:把思路局限在主题意义上,把输出设置为虚假地写倡议书上,很危险。

为何不尝试从学习能力上突破?

于是,我尝试将教学文本类型定位为阅读社会评论类文章,教学生学习社会评论类文章的结构,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结构,实现学习能力上的迁移,促成真正的学。

12月21日,市级决赛现场,在补充标题环节,基于作者对网络热词的批判态度,如何补足标题“Are you ___by YYDS”?一个孩子说,“rely on(依赖)。”形式不对,却抓住了核心,另一个孩子则说,“brainwashed(洗脑)。”惊艳四座。在输出中,孩子们就校园午餐浪费现象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火花碰撞开来。

答辩时,评委提出疑问:文章写的是网络热词,为何输出的却是评论校园现象?我以学习能力迁移解释:学一篇文章,通一类文章,学会批判性思考,这一点,比文本主题本身更值得探究。

最终,我收获了一等奖。

两次比赛,两次航程,在撞击中,我卸下了不完整的教学观、不成熟的教学技能,换上了更严密的“木块”。

和星恒班一起追寻幸福

9月新学年开学,我成了一个班的班主任。

这个班学习成绩好,却犹如散沙,在乎成绩胜于心灵,重视个人优异胜于集体利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上进,但班级缺乏朝向卓越的“团魂”。

我决定为集体再创造一次完整的“生命”。

我发动全班一起重新为班级命名。“星恒班”最终确立。班训为“成就求实卓越、幸福完整的我们”:求实卓越是校训的核心,而幸福完整指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不仅是学生,还是女儿、儿子、朋友和一个自由独立的人。

随后,我着手设计班级活动,推进班本课程。我在班上开设英语名人传记课程,首期选择《哈利·波特》作者J.K.Rowling。我们围绕不公正与校园欺凌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根据小测验的成绩分开坐。当被问及“刚才的做法公平吗?”所有人都摇头,默不作声。没有人敢“反抗”。当我们面对不公正时,我们该袖手旁观,还是发出自己的声音?

联系到语言暴力现象,我们观看《少年的你》片段,摘录受谣言伤害的孩子写下的三言两语。星恒班孩子们开始正视欺凌话题。经过班会和暮省总结,我们形成了“星恒班抵制语言暴力班级公约”。班长郑重朗读全文,全班签字通过,并指定语言监察员。自此,语言暴力现象逐渐消失。

通过一次次共同经历,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将正直、公义、同理心种在心田,成为一个更有理性、更完整的未来公民,去追寻真正的幸福。

“不完整”的新网师学习

2023年是我加入新网师的第5年,却是学习上并不“完整”的一年。

春季,我加入刘热生老师的“高效学习五维调控技术”课程。针对被动、低效学习等问题,刘老师提出了元认知高效学习五维调控技术,刷新了我的认知。

除了观念更新之外,刘老师为预习作业设定的标准也给了我巨大冲击。习惯了原来课程论文式写作模式的我,作业仅得了70分。刘老师点评道,作业具有真实性,但原理理解不深入。我才意识到,优秀的标准不是专业的论文,而是真正向内的自我觉察和对学生、课堂的觉察。

课程不断改写我对学习系统的认识。我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课程中新的概念来观察和调整课堂,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下半年,我选择英语研课,又遭遇了新的问题:作为一个老学员,我能收获什么?我甚至一度怀疑,既然收获不大,是否还要继续?

我开始深度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理论学习反哺到课堂教学以及备课组团队建设中。

恰逢区教研征集单元设计,我带着备课组伙伴,抛弃碎片化、知识化教学,从单元育人蓝图、大观念提取、输出表现性任务入手,以项目式的方式设计、研讨、实践、改进。我们还研发了与单元主题配套的校本拓展阅读课程,伙伴们呈现出旺盛的教学活力。

这一年的新网师学习,的确不那么“完整”。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也一度怀疑过,自己是否开始懈怠,是否真的需要那些课程的“优秀”来认可自己。

我意识到,对理论的学习,乃至对阅读的执迷,并不是真正的专业学习,而只有在事上磨、课上磨,去实践、去碰撞、去遭遇问题,在浪里搏击,替换短板,才能继续向远方航行。

盘点这一年,我在职业上取得了突破,评上了中级职称、区技术能手,读了30本书,写了48篇文章。这些数字的背后,真实发生过一次次“撞击”。

2023年,我的使命就是寻找完整。不完美无妨,但不能不完整。没有这种内在的完整,小船将随之坍塌,而航行也将失去意义。

那么我究竟“完整”了吗?这艘生命之船,找到使命了吗?

或许答案就在过程中,就在不断撞击、修补、继续迎击、再次起航的航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