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成果转化“解细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科技成果转化“解细绳”

编者按:4月16日—18日,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在天津举行。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四川、河南、甘肃、陕西等省(直辖市)的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40余人汇聚一堂,共话教育宣传,助推教育改革。会议期间,记者们先后走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耀华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采访,了解当地办学特色,倾听学校教育故事。本期专题集中刊发本报记者对5所学校的采访内容,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许妍

4月18日上午,在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内,该校生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刘莹正带领学生进行生物产品测试。作为天津科佰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和联合创始人,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带学生在科技园的实验室中进行技术攻关。在天津科技大学,像刘莹一样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与科技园牵手的教师还有很多。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乔长晟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技术总监。公司扎根科技园,在生物发酵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自成立至今,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000余万元,建有1500多平方米的微生物研发中心。公司先后在国内外围绕生物高分子、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公司先后承担了“宁夏科技厅重点项目”“天津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据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唐娜介绍,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深化校地合作和产业协同,通过完善科技园“政产学研用金服”七位一体协同机制,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入驻。其中,在孵企业8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雏鹰企业10家,学校师生领办或创办企业占比超85%。

为何师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如此高涨?这一切得益于该校及天津市让“利”于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提出: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按照团队占95%、学校占5%的比例进行分配;科技园入驻企业反哺学校的科研经费纳入教师和学院绩效考核并免收管理费;师生领办、创办的科技企业在科技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经本人同意、学院审批、国资处备案后,可存放在科技园双创载体内,实现设备共享。此外,该校在天津高校中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等政策。《天津科技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按团队和学校以9∶1进行分配。

除本校外,天津市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推动成果转化。2023年4月,天津市发布《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解细绳”2.0版,完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高校企业握手通道,建立市、部门、高校三个层面的对接机制,制订校企对接清单,培育技术经理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和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目前,天津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轻工学院程博闻教授与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泰达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突破国产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化工与材料学院王红星团队面向“双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和催化材料研发取得成果;生物工程学院陈宁团队通过菌种改良、发酵过程控制等,开发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分离纯化技术,解决了生物医药行业上游供应紧缺的问题;机械学院科技成果服务于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

据统计,天津科技大学近 5 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00余份,成交额6.1亿元,其中与天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700余项。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还与多个大型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签订了一批千万元以上的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安玉健表示,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不断走深走实,实现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我们依托大学科技园载体,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立足全国,聚焦京津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大模式’,有力彰显了天津科技大学的品牌特色。”